成都扶社会组织“上马” 让它们活得好干得好
1月27日,记者来到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只见一群年轻人意气风发,正在为公益梦想而努力。现在,数十个各类社会组织在这里孵化壮大,从事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参与各类社会管理。
服务园业务部主任陈桃说,一年来最明显的变化是,过去“草根”的社会组织有了场地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队伍数量、承担的项目、介入社会管理的范围都大大增加。她说,变化的根源在于成都支持与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激发了社会力量的活力,它们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社会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之中。
站在这样的高度,成都市从去年起,大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努力打造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成都善治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让社会力量更加活跃。”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陈桃看来,社会组织根本之变在于进入门槛降低了,现在只要有意愿,建一个社会组织很方便。
2014年,成都对社会组织推行直接登记制度,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4类社会组织全面实施直接登记;对社区社会组织降低资金、人员等准入门槛,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鼓励支持备案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性、文体娱乐性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基层治理;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成都还首次设立专项资金,安排2000万元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同时投入1000多万元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和社工服务。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52个扶持项目、78个邻里互助项目,以及200多个社区公益创投和社工服务项目脱颖而出,获得资助。通过扶持,成都市分类打造、重点扶持的社会工作、公益慈善、公共服务等5大类社会组织,逐渐成为能够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主体力量。
市级层面的改革推动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成都各县区对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也纷纷出笼:锦江区建立社会组织学院,专门为社会组织培养人才,各街道办都有为社会组织服务的机构;武侯区拿出3000多万元,为公益项目、社会服务提供资金支持;高新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让新生的社会组织有地办公、有人员能力支撑……成都造就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沃土。
义工予社会温暖 成都给义工关怀
走入成都市武侯区“一天公益”租用的小院,中国西部闲置物资分理中心的牌子尤为显眼。义工们忙着将市民捐赠的物品分类,衣物等洗净整理后陆续装车发往边远山区。两个月的时间,发送了8车衣物,峨边县、美姑县等边远山区数千个家庭得到温暖及对应资助。
每人每月做一天公益,“一天公益”秘书长李素庆说:“我们不仅要帮助边远山区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倡导环保节约的理念,让每一件物品都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物尽其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成都第一批注册的公益机构,过去“一天公益”靠社会募捐,运行常常遇到困难。去年,“一天公益”通过严格的立项、评审等环节,成为成都市民政局支持的52个扶持项目之一。
现在,“一天公益”有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闲置物资的处理分送,过去想开而未能开成的公益超市也开起来了,参与物资回收的义工已超过百人。
“一天公益”的变化并非特例,成都市政策的宽松和资金的扶持,激活了社会参与社会组织的激情。去年,成都市社会组织增长到8117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8个,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就超过1100个,它们活跃在阡陌小巷,传递这个社会互帮互助的正能量。
“我们对每个项目都严格评估,严格监管。”成都市民政局负责人说。每个项目要获得支持,除了严格的第三方评审外,还需按计划实施,按进度评估,让每一个项目置于阳光下。
成都市义工联合会理事长苏世杰一直梦想着有一个义工供需的平台。40万元的项目资金帮助义工联合会发行了成都义工志愿卡。这张小小的志愿卡与银行关联,相当于公益银行,每一次捐赠、服务都有准确记录。志愿卡实现了便捷地召集义工、预约服务、进行捐赠,将成都153万义工与3400多个社区紧密相连。
苏世杰说,义工们给社会温暖,而成都市则给了义工无限的关怀。
成都“善治”模式逐渐成型
在成都市草堂干休所,成都感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到来改变了82岁老人李章聪的生活。过去无人陪伴、无人说话、无人帮忙的老人,现在有人引领着锻炼、娱乐,甚至学会了使用电脑、微信。
去年,感同社会服务中心获得50万元支持,将成都8个干休所全部纳入志愿服务。负责人罗钊说,帮助老人们融入社会,实现了政府功能的延伸。
延伸政府服务,这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应有之义。成都扶社会组织“上马”,不仅让它们活得好,还努力管得好,让它们干得好,不断延伸政府所不能及的服务。
在锦江区宏济巷,成都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做的工作别有意义。
去年,锦江区启动对人均收入在低保以上,但是又出现生活困难的“夹心层”开展助困工作。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竞标,获得了这一机会。
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对全区626户困难家庭的入户走访,了解特殊需求,对接义工、医疗、公益组织等机构,提供个性化帮扶。通过努力,需要志愿服务带老伴上下楼的张阿姨找到了志愿者;渐冻人症患者龚勋惠用眨眼写就的自传销量大增;用双脚完成十字绣的王湘卖出了自己的作品……
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代曦说,过去对“夹心层”的帮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由政府确定该帮谁不帮谁,往往陷入界定不清、职责不明的尴尬,现在由社会组织介入,能让救助合理有序。
成都社会组织各尽其责。“社区缺损家庭教育指导扶持项目”将心理专家凝聚起来,对500多个过去被遗忘的缺损家庭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为社会稳定尽力;“助力朝阳”项目为朝阳社区生活困难家庭开展就业培训、心理培训等;社区参与式影像项目增进社区融合,构建新型邻里关系……
一年来,成都社会组织开展的各类社会服务公益项目超过了3万项,涉及权益保护、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多方面。成都,社会力量奔涌流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作用彰显,成都的“善治”模式正日益成型。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