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风”的戏曲你看过吗? 小剧场让青年观众成了戏迷

26.10.2018  22:26

跳着海草舞的“抖音风”戏曲你看过吗?最近在驻马店举行的“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上,上海淮剧团参演的小剧场淮剧《画的画》让人眼前一亮,不仅收获年轻观众喝彩,连白发老年观众也拍手叫好。近年来,小剧场戏曲正成为北京、上海流行的新戏曲形式,通过贴近时代审美风尚的小剧场,青年人也开始迷恋上了戏曲。在小剧场逐渐升温的郑州,话剧之外,小剧场的舞台能否也刮起“戏曲风”?

(小剧场淮剧《画的画》剧照)

◆小剧场淮剧《画的画》闪亮黄河戏剧节

开场时,扮演“生旦净末丑”五个不同行当的主演们,配合着时尚的电子乐亮相,谢幕时还嗨跳起了“海草舞”和街舞。看完小剧场淮剧《画的画》,有年轻观众惊叹:“戏曲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该剧通过一个小县官面对新皇下旨寻找《逐鹿中原》古画,闻风而动,不惜向皇上立下“生死状”,从而引发了一连串可笑可悲可叹的故事,诙谐幽默。演员“戏里戏外”地演绎了性格迥然不同的剧中人物,反差极大,戏里是身段、唱腔讲究的传统戏曲,戏外则是不时蹦出时髦流行语的时尚表达。

演出前,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编剧管燕草还担心地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这种探索性的呈现,不知道河南的观众能不能接受。”不过80分钟演出结束之后,看到观众朝舞台竖起大拇指,她深舒了一口气。

这部洋溢着青春色彩的淮剧新作,已经是管燕草担任编剧的第二部小剧场戏曲。“这部剧就是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她说,在剧本和舞台设计上,都偏向年轻人的审美,故事节奏紧凑,情节环环相扣,传统的大段唱只在高潮部分展现。

不过,在创造性融入流行元素同时,《画的画》完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淮剧唱腔和身段,甚至探索“同一行当”的舞台极致表演。管燕草说:“排练时邀请了老艺术家一招一式地抠,保证淮剧原汁原味,如果这方面保证不了,那小剧场戏曲的探索就失去了意义。”

将年轻观众吸引到剧场听戏,是管燕草和同事们做小剧场的目的,“由于年轻人没有看戏曲的习惯,而传统戏曲剧目针对的是成熟观众,对零戏曲欣赏基础的年轻人来说有一定门槛,而小剧场探索是用年轻人的审美,吸引他们来感受戏曲魅力。

(小剧场淮剧《画的画》剧照)

◆十年前,河南就有了小剧场豫剧《伤逝

新潮的小剧场戏曲,在河南也不算是新鲜事,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尝试。

豫剧名家盛红林是“吃螃蟹的人”之一,因为对鲁迅小说《伤逝》情有独钟,他一直希望将其搬上戏曲舞台,并想借此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吸引年轻观众看戏曲。

2008年,盛红林找到河南首部小剧场话剧《福兮祸兮》的导演李利宏商量,李利宏看到这个题材,觉得非常适合小剧场来表现。彼时的盛红林并没有接触过小剧场,“戏曲有程式化的东西,小剧场也有自身的风格特点,刚开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小剧场豫剧《伤逝》剧照)

小剧场豫剧《伤逝》的确迈出了多个探索的脚步:既有传统戏曲的核,也融入歌唱等其他姊妹艺术,剧中子君的扮演者卢君还是一名戏歌双栖演员;音乐在传统戏曲元素基础上,引用了南方民歌小调;配器借鉴了音乐剧交响化的配置手法;唱腔上尝试了戏曲舞台少有的合声和复调手法。

盛红林在剧中扮演了涓生,时而跳出又成了解读者,将旁白、演员合二为一。这部探索性十足的作品很快成为豫剧的一朵奇葩,在国内多个戏剧节上大放异彩,获得过多项大奖。

最让盛红林欣慰的是,深受年轻观众的欢迎。这部作品曾作为河南“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剧目到多所高校演出,每次演出结束,总会有一些学生跑到舞台上和主创们交流。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位学生激动地感慨:“我20多岁了从没有听过戏曲,没想到豫剧竟这么好听!”

“戏曲是可以紧跟时代的。”《伤逝》的成功让盛红林对豫剧的未来信心满满,他也发现了小剧场的独特魅力:“演员和观众是近距离的交流,在题材内容上和年轻人审美接近,容易产生共鸣,让年轻观众感到很亲切。”

(小剧场豫剧《伤逝》剧照)

◆小剧场成为青年戏曲演员的实验场

事实上,探索小剧场戏曲正成为一些院团锻炼青年演员的重要途径。

画的画》的表演团队全部由80后构成,其中还包括了3位95后的新生代演员。管燕草说:“年轻演员过去在团里只能演折子戏,但小剧场可以他们大展身手,由于不是传统戏,没有可供遵循的前辈经验,需要创造性地塑造人物。”

小剧场实验性的魅力也激发着年轻人的热情。由于团里排练厅紧张,年轻的《画的画》团队就趁晚上下班后排练,舞台经验虽然不足,但大家都刻苦地付出。

“我们作为年轻戏曲演员,也希望通过小剧场,赢得未来的观众群。”1996年出生的徐星辰是剧中最年轻的演员,戏曲练功一天不落,“希望戏曲真功夫和时尚酷的元素融合,能吸引年轻观众,让古老的戏曲始终年轻。”

年轻的主演们还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与观众紧密互动。“大家都有自己的一批粉丝,有的还学唱一段淮剧发给主演点评指导。”管燕草记得,一次在大学演出了70分钟小剧场淮剧《孔乙己》,结果观众热情的提问就用了90分钟。

参加各大戏剧节时,盛红林常和其他院团交流,他发现,许多院团都有鼓励青年人探索小剧场戏曲的意识。“在一些大的院团,年轻人机会确实少些,但年轻人有想法,他们热爱这份事业,愿意落实自己的创意,所以院团包括各类文化基金也乐于为他们提供帮助。”

主演少、成本低是小剧场的优势,《画的画》团队加上舞美、音响、导演等,到河南的也只有15个人,这相比一台大戏轻量许多。不过,小并不意味着简单,更多情况下需要更精致。

盛红林说:“小剧场除了和观众更亲近,在艺术创作上实际上要求也不低,凝练度要高,现代意识要强,且形式不失时尚,是以当下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去做,想做好并不容易,非常锻炼人。”

(小剧场淮剧《画的画》剧照)

◆“戏字当头”,原汁原味的唱念做打是支点

“做小剧场戏曲,我们是‘戏字当头’,原汁原味的唱念做打是支点,在唱腔、身段上一点不破格。”《画的画》副导演谭昀强调,一方面要坚守戏曲底线,不能毫无顾忌地天马行空,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小剧场注重探索的特点,因而必须在戏曲基础上提炼实验性,将两者衔接得恰到好处。

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一直关注着小剧场戏曲的发展。她总结说,小剧场戏曲的特点是短小精尖,更符合现代理念,如今也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精神的戏曲革新的领先者。“由于空间需求小、演员少,制作成本相对低,小剧场戏曲吸引了越来越多个人和专业艺术机构投入其中。在审美观念和趣味方面,也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率先在京、沪等地寻求突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有专家认为,小剧场戏曲自身的年轻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习惯,这对于戏曲的商业化演出可起到探索助推作用,尤其是对于尚在培育购票看戏习惯的郑州来说,小剧场戏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看了《画的画》演出之后,著名剧作家齐飞感到很新鲜,他说:“艺术就需要多样化,观众审美也需要多样化,小剧场戏曲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实验性,河南豫剧当然可以去探索。”

由于演出任务较重,盛红林在不断寻找合适的年轻演员,希望将《伤逝》经常性演出,“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搞一些小剧场戏曲剧目。”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副团长关效宇也坦言,他们其实也考虑过小剧场戏曲,只是由于团里有多个大戏项目在推进,所以暂时还没尝试,“但如果将来有机会好的剧本,青年演员都乐于去尝试”。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