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政策给力肉牛产业

06.08.2015  10:41
      这些天,68岁的新野县歪子镇歪子村养牛大户李丰军显得特别高兴,县畜牧局工作人员已经来养牛场做过详细调查统计,根据2014年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实施方案,很快将对养牛场近一年内新增的小牛犊每头补贴1000元,这让他对今后搞好养殖场有了更大的信心。

        紧紧牵住母畜扩繁“牛鼻子”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牛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供求偏紧。

        “母畜生产力水平低,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省畜牧局畜牧处处长高永革介绍,由于母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导致基础母牛存栏数量持续下降,造成架子牛供应紧缺,牛源不足。“基础母牛扩群对整个养牛业是关键的关键。稳定增加母牛数量,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

        去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肉牛补贴资金9.4亿元,重点在15个肉牛主产省区的母牛养殖大县启动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作为畜牧业大省,中央安排我省资金1.4亿元,是各省区中资金数量最多的省份,占资金总额的15%。为把项目实施好,充分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我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河南省2014年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我省在30个重点县(市)首先启动实施该项目,其中包括尉氏、开封县、洛宁、宜阳、伊川、郏县、南乐、灵宝、渑池、唐河、社旗、新野、桐柏、柘城、沈丘、上蔡、确山、平舆、泌阳、汝南、汝州、邓州、新蔡、杞县、舞钢、南召、太康、遂平、滑县和永城。在这些区域内,农户只要养殖10头以上规模的基础母牛,就有资格申请享受国家补贴政策。此外,全省范围内肉牛基础母牛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不论养殖场分布在哪个县(市、区),只要按照有关程序申报、核查确认后,都有资格享受国家补贴政策。

        项目实施一年来,全省各地探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建设了一批适度规模母牛养殖场(户),扩大了养殖大县母牛存栏规模,夯实了全省肉牛生产的良好基础。以新野县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10—500头养殖场户新增犊牛4343头;两个存栏基础母牛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新增犊牛2635头,其中科尔沁牛业公司新增犊牛2159头、清水湾牛场新增犊牛476头。

        养殖户养牛越来越有底气

        从2002年起,李丰军以8头母牛起家,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养牛场存栏肉牛200多头,大部分是“十二黑”皮南牛。今年,李丰军的养牛场新增牛犊80多头。养牛场内有一大片核桃园,健壮的小牛犊在林下互相追逐,奔跑撒欢。牛犊的左耳上打着一个白色的耳标,右耳上有一个明显的耳缺。

        李丰军告诉记者,县畜牧局技术人员陈风川分包养牛场,平时有什么技术难题,打个电话,就马上上门帮忙解决。从去年7月1日项目实施起,每隔2个月,县畜牧局都会来养殖场核查新生牛犊数量,对出生的犊牛打耳标、打耳缺、拍正面和侧面照,实行头头登记、头头照相。李丰军边说边拿出一本肉牛基础母牛扩群记录表,上面详细记录犊牛出生日期及耳标号码、普查日期,核查人员签字等内容。

        新野县畜牧局总畜牧师李巧珍介绍,项目实施以来,新野县各乡镇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牛的原则,对全县存栏母牛进行拉网式普查,对符合10头以上母牛养殖户全部登记。对符合条件养殖户,由养殖户自愿申报填写申请书,并与畜牧局签订扩群增量目标考核任务书。县畜牧局要求工作人员每次核查牛犊时,必须做到“四见”,即见牛、见人、见标、见榜,必须按照规定动作做到一个程序都不少。每次集中核查后,各乡镇还会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所核查的犊牛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新野县畜牧局还不定期带队抽查各乡镇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开展情况,并要求养殖户做到母牛和犊牛变化情况及时向乡镇(办)防检站报告。

        经过一年时间的宣传、规范运作,各地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基本做到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比如,新野县全力抓好基础母牛登记、繁殖配种、新增犊牛核查、补助对象公示四个关口,严格母牛档案管理,做到县有档、乡有簿、户有表、牛有标。南乐县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重点对四个环节进行把关:把好数据核查关,确保工作公开透明,数据真实;把好技术服务关,确保到场到户,指导到位,为牛群的健康养殖搞好全方位服务;把好档案信息关,建档及时,规范细致;把好资金管理关,做好前期各项工作,避免出现资金重复补贴现象……

        在项目的实施带动下,各地养殖场户对肉牛养殖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今年养牛场新产下的母牛犊,李丰军一头也不打算卖,全部留下做了种牛,只把生下的公牛育肥卖钱。“以前一头牛能挣1000多元,现在能挣2000元到3000元。养牛能赚钱,能圆咱农民的发财梦。”8月4日,李丰军高兴地说,有了国家好政策扶持,加上有几位客商准备对养牛场进行投资,对扩大养殖场规模更有底气了。

        养殖场探索基础母牛工厂化养殖模式

        在新野县王庄镇王桥村,远远望去,新野县清水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排排蓝色屋顶牛棚,掩映在绿色原野和树木之间。走进院内,12栋牛棚被4个池塘间隔开来,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牛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皮南牛站在食槽前悠闲地吃着饲料。

        清水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新合以前开过窑厂,2004年开始转型,把原来开窑厂的荒地平整后用来养牛。他从10多头开始起步,目前牛场存栏超过1400头,其中母牛800多头,每年出栏300头到400头育肥牛,大部分卖给科尔沁牛业公司做加工牛源,每头1.5万元左右。项目实施期限内,合作社新增犊牛400多头。

        李新合告诉记者,以前牛场以养殖育肥牛为主,今年开始转向建设母牛繁育基地。“一方面市场行情越来越好,价格一路看涨,养殖户、屠宰户、加工厂都来牛场买牛,牛源越来越紧张,必须有母牛繁育基地,才能保证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国家有了好的扶持政策,我们感觉肉牛养殖前景广阔,发展母牛规模养殖更有信心。”

        如今,李新合的养牛场已发展成为南阳市最大的皮南牛繁育基地,并带动王桥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养殖母牛。63岁的王桥村村民李桂兰和老伴在李新合的养牛场帮忙,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儿子、儿媳则在家管理一个小型养牛场,养了16头皮南牛,公牛犊育肥后以每头8000元的价格卖给新野县科尔沁牛业公司加工,母牛犊留下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李桂兰说:“以前儿子在江苏打工,挣钱不多,离家还远。现在在家养牛,并种了20多亩地,一年也不少挣钱,还能照顾家里。”

        在王桥村,像李桂兰这样的养牛户就有16家,养殖规模从50头到100头不等,散落地分布在村庄周围。“村里养殖户虽多,但养殖规模不大,且比较分散。”李新合说,下一步合作社计划搞一个千头养牛场,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把村里的农户集中起来搞养殖,采用集约化、现代化的养殖模式,保障母牛养殖数量稳定。

        记者采访了解到,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全省肉牛产业的发展,像新野县清水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都转向了基础母牛工厂化养殖模式。比如,新野县科尔沁牛业分司存栏基础母牛5903头,今年新建成的3000头皮南牛扩繁场,已开始陆续装牛。濮阳市绿源畜牧实业有限公司现存栏基础母牛768头,比原来增加了208头,增幅达到37%;项目实施期内,新增犊牛430头,比扩群任务增加了30头。

        作为畜牧业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肉牛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已将发展肉牛产业列入“稳增长、保态势”的重大专项,明确提出要把肉牛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来抓,这让全省肉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的持续实施,将有力地推动全省肉牛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带动更多养殖户发家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