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调研组一行赴助学贷款电子合同试点地区光山县调研。中办信息中心电子文件管理处处长张定华、中直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郭玲玲、银监会办公厅电子政务处副处长周信辉、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尹常明、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区域开发局副局长晁兵、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徐飞、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宋振等调研组成员在光山县行政服务中心助学贷款服务窗口,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上,国家开发银行、省教育厅、光山县政府分别汇报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和电子合同试点情况。
张定华、郭玲玲分别讲话,结合调研情况谈了具体感受,对电子合同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张定华指出,光山的试点工作有四个特点:一是各级高度重视。国家开发银行、教育部门、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工作,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制订了制度。国开行、教育部门制定了办法,形成了电子管理标准,为电子合同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三是进行了管理创新。电子文件管理体现了中央为基层服务的精神,适应“互联网+”的要求,通过创新提高为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他要求,要认真总结,完善制度,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介绍了我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助学贷款合同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必要性。自2004年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以来,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80.5亿元,资助150万人次,其中2015年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53亿元,资助31.14万人,贷款发放量居全国首位。预计今年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总额将超过30亿,近40万名学生将获得资助。目前,我省教育系统管理的国家助学贷款档案已达280万份,预计未来最高峰档案存放量可达到700多万份、3000多万页。合同签订、档案保存、审查、转运等方面工作量较大、费用较高,急需实行电子化改革。
今年6月,中办、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确定我省光山县、山西太谷县、河北阳原县为助学贷款全流程无纸化和合同电子化现场办理试点县。截至8月16日,光山县已受理电子化合同569份,平均每份合同办理时间由过去的10分钟左右缩短到4至5分钟,签字次数由过去的4次减少到1次,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学生资助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