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念好“四字诀”科学组织安排财政预算

06.05.2017  00:06
      山西省临汾市财政部门从编制预算源头发力,从化解收支困局着手,本着“创新思路、涵养财源、厉行节约、注重绩效,集中财力办大事”工作原则,努力念好“全、养、紧、实”四字诀,扎实做好今年的预算编制工作。

   一、突出“”字,领会精神,树立大局意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做好财政工作,临汾市财政局组织全局工作人员召开预算编制专题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财政人要树立“四个必须”意识,即:必须跳出财政看财政,必须站在全市大局角度谋划发展、谋划财政工作,必须学习好、领会好山西省、临汾市党代会工作报告和临汾市政府工作报告,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临汾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四学”的方式,抓好报告文件的消化吸收,提高每位干部职工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一是个人自学,每位干部职工都要认真研读“三个报告”,记录学习笔记,局领导班子成员要以上率下,带头撰写个人心得体会;二是书记领学,要将此项活动列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支部书记带头带领党员干部学习会议精神;三是集中授课学,要邀请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学者、教授详细解读“三个报告”的主要精神和重点要求;四是分块深入学,各科室要根据工作职责对报告内容进行分块认领,并集体研究财政落实措施。通过反复、系统、全面的学习,让临汾财政干部职工树立全局观念,明晰工作重点,理清财政思路,明确资金支持方向,为做好财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突出“”字,培植财源,激发经济活力

  经济规模决定财力规模,没有经济发展,财政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全力支持。

  (一)要涵养现有财源,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在有力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大任务的基础上,着力改造提升煤焦铁传统产业。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在积极向上争取技改和科研资金的同时,通过适当投入、缓交税费、协助融资、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式,推进企业技术革新,支持煤转电、煤转化、煤转材、焦转化、普钢转特钢,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要培植新财源,着力发展实体经济。设立产业基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国家倡导的产业。设立新兴工业产业基金,结合实际、注重长远,重点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电子、节能环保、食品轻工”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组建市级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坚持区域联合发展,整合各县旅游资源,引入民营企业和资本,高标准设计一日游、二日游、五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集游、吃、购、住于一体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让游客吃在临汾、住在临汾、消费在临汾。设立特色农业产业基金,坚持县域嫁接、合作发展,抓好西山以水果为主,东山以中药材、干果为主,平川以粮食、蔬菜为主的三大特色农业板块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收入分成、共同发展。比如,永和的大枣,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就需要有深加工的企业,而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等有产业园区、有企业,这些县就可以进行县域嫁接,农产品原产地和加工地开展深度合作,利益共享、收入共享,实现双赢。

  (三)要创新融资方式,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运用产业基金、PPP模式等多种形式,由政府直接投入转向以间接投入为主,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放大投资规模,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要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临汾,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各种门槛,充分让利于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给土地“穿衣服”,提升土地或国有资产的价值,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三、突出“”字,节约开支,集中财力办大事

  针对财政收入下降,而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又提标扩面,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厉行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集中财力办大事。

  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倡务实节俭,做到三个“只减不增”,即:停止新建一切楼堂馆所,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确保“只减不增”;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确保“只减不增”;宣传、调研、培训、招待、会议等其他一般性项目支出也努力实现“只减不增”。总的要求是全面清理压减经费类项目,在对2016年预算编列一次性项目进行核减的基础上,对单位的经费类项目再做必要的压减,压减率不低于单位2016年经费额度的10%。要认真做好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治工作,清理压缩使用绩效不明显、不符合改革要求的专项资金。要参考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相应清理压减2017年执行率不高的预备项目。要盘活存量资金,采取“先收后清”的措施,对于达到政策规定清理时限的结转结余资金,一律收回财政总预算统筹管理,确实解决“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的问题,唤醒“沉睡资金”。

  节约下来的资金主要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保工资就是要保证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不降,保运转就是要保证机关企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和日常开支。保民生就是要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支持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激活、优化教育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加大对困难企业、特殊人群的扶持和救助,筑牢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保重点,一方面,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利用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规模,全力保证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十大扶贫工程顺利实施,坚决支持打好脱贫攻坚政治仗;另一方面,要保证河西新城、博物馆、图书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区城市品位,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和辐射功能。

   四、突出“”字,深入调研,科学编制预算

  部门预算应真实反映部门工作实际,要建立预算编制事前调研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准确掌握市直各单位主要职责任务、工作运行机制、预算执行情况和经费保障水平,为当年预算执行及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准备工作。

  科学编制预算,关键是要做好“”与“”两篇文章。在“”上,要坚持应收尽收,除做好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外,重点要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租借办公用房及闲置房屋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情况,掌握底数。将房屋产权统一收归市政府所有,并在全市范围内调剂办公用房,解决部分单位长期租赁办公用房的问题。同时,要对闲置的政府房产依据市场进行统一定价、出租,由国有资产运营产生的租金直接上解国库,着重解决各自为战、定价不一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在“”上,要坚持花钱问效,花钱要讲求绩效,严把预算进口关,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在基本支出上,要做到“三看”:一看单位定额标准是不是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二看人员支出方面有无乱发津补贴、有无吃空饷,有无人浮于事的现象;三看公用经费方面有无浪费,支出是否合理等。在项目支出上,要做到“两看”:一看支出是否有必要列支,重点参照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相关的文件依据;二看支出额度是否符合实际,该不该支,重点对单位之间类似支出项目进行对比,实地查看、了解工作运行情况,从而对支出额度做出初步判定。要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对绩效落实不力,造成重大资金浪费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