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心脏里的瘤子”黏液瘤 容易误诊要防范

14.01.2015  10:36

  来自河南的66岁宋先生近一年来反复胸闷,心前区常有不适,左半身麻木也日渐加重,半个身体都是凉冰冰的,还经常发烧。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按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治疗,症状均不见好转。他含着眼泪说,近一年的病痛折磨让他不堪回首,是北京友谊医院心外科的专家让他获得了新生。

  明确诊断是前提

  去年12月3日,宋先生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友谊医院心外科。心外科的专家张永及其团队,根据患者病史及当地检查的临床资料,初步考虑患者是左房占位且左房黏液瘤可能性很大,反复“不明原因发热”及多次出现脑梗死,均可能为瘤栓不断脱落所致!

  入院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房占位,肿瘤大小为6.17×2.34cm,并随心脏收缩拖入左心室。病情危重,肿瘤随时可能脱落并卡入二尖瓣引起心脏骤停。虽然心电图正常,但对于患者的反复胸闷症状以及颈动脉硬化及多发斑块形成的检查结果,张永主任认为除了心脏肿瘤的病因,也不能排除患者有冠心病的可能性。所以入院后迅速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合并心脏肿瘤,患者行冠脉造影术风险较大,术中很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等危险情况。但若不尽早手术改善心肌供血,患者将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及时手术最重要

  主管医生向家属详细交代了病情,阐明了手术的必要性和患者病情重、风险高的利害关系。经过耐心、详尽的讲解,家属理解,表示同意冠脉造影,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房黏液瘤较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三支血管病变,若瘤体脱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应尽快手术治疗。

  在完善了各项检查后,心外科专家张永及其团队在麻醉科主任田鸣领导的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摘除了附着在房间隔左房面上13×5cm大小的瘤样物质,瘤体有约1cm宽蒂。

  为防止复发,术中果断剪除2×2mm房间隔,并进行修补,同期完成冠脉搭桥4支。术后患者安返心外科监护室,生命体征稳定。

  患者术后诊断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巨大左房黏液瘤、陈旧腔隙性脑梗、胃穿孔修补术后、颈动脉硬化狭窄、心功能1级。

  经过专家们的精心诊治,该患者将于近日出院。

  容易误诊要防范

  张永教授介绍说,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约占50%。病人年龄大多数在3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少数病人有家族史。黏液瘤大多为单发病灶,极少数病例在同一心腔或不同心腔内呈现两个或多个肿瘤。心脏各个房、室均可发生黏液瘤,位于左心房者最为多见,约占80%,次之为右心房,约占15%;心室黏液瘤则较少见。

  体积很小的黏液瘤可以没有症状。肿瘤长大后即可呈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全身表现和周围血管栓塞三类症状。

  左心房黏液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房室瓣血流受阻引起心悸、气急等,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相类似。体检时,在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或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瘤体活动度较大时,可随病人体位的变动,静脉怒张,杂音的响度和性质可随之改变。右心房黏液瘤造成三尖瓣瓣口阻塞时可呈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与三尖瓣狭窄或缩窄性心包炎相类似的症状。体检时在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听到舒张期杂音。移动度较大的黏液瘤如突然阻塞房室瓣瓣孔,病人可发作昏厥,抽搐,甚或引致猝死。

  该病患者可呈现反复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关节痛、贫血等全身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这些症状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少数黏液瘤病例最早的临床表现是周围动脉栓塞,因而很容易误诊。

  左心房黏液瘤在胸部X线检查常显示左心房、右心室增大,肺部淤血等与二尖瓣病变相似的征象。心电图表现亦与二尖瓣病变相似,但黏液瘤病例很少出现心房颤动。左心房黏液瘤的临床诊断容易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相混淆。

  专家提醒,黏液瘤病例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施行手术摘除肿瘤,恢复心脏功能,避免肿瘤发生恶变以及突然堵塞房室瓣瓣口引致猝死,或肿瘤碎屑脱落并发栓塞。

  文/郑杨(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