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 德艺长存——后学追忆京剧大师裘盛戎

26.05.2015  17:11

提起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的名字,爱戏的人都会觉得熟悉而亲切。裘盛戎生于1915年,8岁学艺,12岁入科,在4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创立了韵味无穷、醇厚苍劲的花脸裘派艺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世纪50年代以后,京剧净行出现了“十净九裘”的繁荣局面。可惜天妒英才,1971年,还不到60岁的裘盛戎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苦难后,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留给世界许多美好、许多遗憾。

今年恰逢裘盛戎诞辰百年,北京京剧院联合国家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于5月20日共同主办“裘韵流芳·戎耀百年”纪念裘盛戎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裘盛戎的后人、裘派传人、戏迷票友等汇聚一堂,追忆裘盛戎的艺术和风骨。

他有个外号叫“裘傻子

裘盛戎性格内敛、憨厚,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用质朴而到位的两个字评价他——好人。除了“好人”之誉,裘盛戎还有个外号——裘傻子。

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孟宪腾在学习裘派的过程中,听许多老师跟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晚上,裘盛戎在屋里读剧本,家人们在院子里聊天纳凉。这时候,屋子里隐隐约约飘出塑料被烤煳的气味,家人闻到了赶快冲进屋子看,原来是灯泡亮的时间太长发了热,把灯罩烤煳了,裘盛戎一门心思看剧本,竟然没有发觉。裘盛戎读剧本会读到忘记周围的世界,这一点汪曾祺的文章中也有提及,看来这股“傻气”是真实而出名的。

北京京剧院主持人毕玉玺也听院里的前辈说起过“裘傻子”的事迹。北京京剧院(时名北京京剧团)成立之初,裘盛戎为了剧团的发展在领导与团员之间、剧团和政府部门之间来回奔走联络,这样一位大艺术家眼光全部放在艺术上,完全没有把个人的辛苦、得失放在心上。只要看到有潜力的人才,裘盛戎就热心指点、说戏,常常不计报酬地指导学生到深夜。这股“傻气”背后是一种胸怀和眼光,令人敬重。

台上的艺术,台下的为人,裘盛戎默默诠释着什么是德艺双馨。裘盛戎之孙裘继戎说,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小时候扮上爷爷曾经饰演过的人物,许多人看了都忍不住落泪,原来自己的样子跟爷爷太像了,而爷爷当年的“傻气”以及凭着股“傻气”开创的艺术实在太有魅力、太感人了。

你以为他真傻吗?那是你傻!”作为裘盛戎的艺术伙伴,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当年说出这番话,堪称裘盛戎的知音。

他唱的是味道

京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千生万旦,难求一净,说的是花脸行当对演员的天赋、功夫要求很高,出人才极其不易。在裘盛戎年轻的时代,最著名、最卖座的花脸要属金少山,其嗓音又高又宽又亮,与裘盛戎同时代的许多花脸名家如王泉奎等,嗓音也是这一路的。而裘盛戎的嗓音天赋达不到这个状态,于是他用智慧抓住时代的脉搏,走出自己的路——唱味道。

在5月20日的启动仪式上,来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节目主持人尚远利用其职业对声音的敏感,用裘盛戎分别录制于1937年、1949年和1954年的唱段来说明裘派“唱味道”的特点。“大家很容易听出来,裘先生的唱腔从早期求高、宽、亮的老派唱法逐渐变成后来的旋律、韵味都颇为独特的求味道的唱法,这是裘先生的大智慧。”尚远说,裘盛戎不仅在唱法上勇于尝试,在表演上也极具建树,他在《姚期》中的表演向影视和戏剧借鉴了许多元素,使得京剧花脸的表演迈入当代范畴。

裘盛戎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据回忆,裘盛戎为自己在《除三害》中扮演的周处设计了一双靴子,上面绣有大朵绽放的菊花,“裘先生用心设计的菊花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对周处这一人物个性的诗情画意的象征。”来自北京京剧院综合业务部的岑碧芊说。

他的传人都“姓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裘盛戎虽然与世长辞,却为世间留下了一批艺术造诣高、重情重义的裘派弟子。

裘盛戎之女裘芸回忆,即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比较匮乏的时候,家里也从没缺少过两样东西——大葱和花生。“我的一位师哥方荣翔是山东人,他总会把山东特产拿给我们。方师哥心细,1956年之后他跟随我父亲边巡回演出边学戏,我父亲午睡时方师哥就守在门口,他怕影响师父休息,走路都光着脚,尽量不发出响声。”裘芸说。

裘芸回忆,当初纪念裘盛戎诞辰90周年的活动中,裘派传人们听说为裘盛戎迁墓地的资金紧张,立刻决定捐出全部演出劳务。裘派再传弟子杨燕毅的一句话,裘芸记忆犹新:“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源于裘派,只要是师爷的事,我们必须赴汤蹈火,不能提任何条件。

受到裘盛戎指点、提携的不仅有裘派弟子。出席当天启动仪式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听了裘派弟子对裘盛戎的回忆,触动情肠,主动要求登台讲话,忆起一段往事。梅葆玖上小学的时候,与学老生的姐姐梅葆玥合作《二进宫》,梅兰芳请当时已经30多岁的裘盛戎唱徐延昭,“两个孩子还小,您在台上给兜着点。”梅兰芳殷切嘱托,裘盛戎欣然同意:“您放心,我一定把两位小角儿傍严实了!”梅葆玖说,这次演出经历他永远不会忘记。

出席当天启动仪式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李世济也都曾受益于裘盛戎。“我最瓷实的两出戏《连环套》、《将相和》是当年裘先生带着我唱的,和这样的角儿同台,他会带着你走,让人受益良多。”谭元寿说。

裘盛戎提携后辈的美德也已成了裘派的一部分,有“铁嗓钢喉”之誉的知名裘派花脸康万生说:“只要唱裘派的来请我说戏,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我们都‘姓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