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发展不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
走进不来梅“欧洲港”旁的理货棚,木材、棉花、粮食等货品早已不见踪影,书桌后、绿植旁,白领们正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很多德国人眼中,旧货棚、老仓库等历史文物不仅不难看,相反,在其中办公还是件很惬意的事,一砖一瓦诉说的历史就像爷爷讲述当年的故事。
不来梅这些老房子的故事还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不来梅人在市中心附近修建了三座河港,发展港口经济。然而,随着战争的破坏、河道通航能力的下降,这些港口逐渐走向衰落。
鉴于港口离城区不远,不来梅政府决定在原有“越洋港”基础上发展新城区,起名“越洋城”,但是见证港口历史的面粉厂、咖啡厂、仓库、货棚、烟草交易所将何去何从?
到底是推倒重建,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经过政府、企业、文物保护机构等各方商议,不来梅最终选择了后者。
实践证明,正是这些老建筑,后来成为新城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受文物保护的老建筑不仅承载了历史,对其进行修缮还可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历史建筑一下子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不来梅文物保护专家格奥尔格·斯卡莱基说,1999年开始,政府开始出售港口老建筑,现在所有文物保护建筑均已找到买家。
投资人丹尼尔·霍尔农2006年底将一号理货棚购入手中,并与城市规划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合作,公开征集改建方案。2013年,货棚一层被成功改造为餐厅和老爷车展览中心,二层则建成办公室和居住区。霍尔农说,目前所有办公室均已出租,住宅则在2011年建造期间就已售罄。
除了当年的理货棚,不少其他历史建筑也因改建焕发出新的活力。
始建于上世纪初的11号仓库是一个长400米的4层庞大建筑,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经过改造,这里已成功吸引艺术院校、博物馆以及服务业企业入驻。自2003年起,超过500名艺术专业大学生在这里学习、创作。2004年,港口博物馆落户11号仓库,重点展示港口及城市的历史变迁。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烟草交易所也不甘寂寞,部分改建成餐厅和影视基地。德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侦探系列剧《犯罪现场》就曾在这里搭建的摄影棚拍摄。
10多年时间,不来梅的“越洋城”已从荒凉的港口区发展为生机勃勃的新城区,老房子和新建筑的“混搭”让人们生活在新城区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德国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办事处主任奥利弗·卡尔瑙说,一个民族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拥有文化自信,才能更宽容地面对外来文化。历史文化是发展的根基,而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文物正是这根基的一部分。
他介绍,从工业化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战后重建,德国大量文物遭到破坏。直至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多么重要的东西,各联邦州先后出台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卡尔瑙说,希望其他国家不要重蹈德国的覆辙,实际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不来梅“越洋城”就是一例,只要相关各方提早着手讨论,就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达成一致,其效果已经摆在面前:企业抓住商机,经济得到发展,文物也得到保护。此外,旧房改造与推倒重建相比,不仅节约大量资金,还能为节能环保作出贡献。
(新华社德国不来梅5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