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绿满峡

11.01.2017  20:36

      2016年11月,230万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市民有了件“共同任务”——到黄河三门峡库区上万只前来越冬的大天鹅中,寻找6只“三门峡籍”的“环志大天鹅”。

      2015年5月25日,一对被救助后没有再度飞往遥远的西伯利亚的大天鹅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功繁殖了6只天鹅宝宝。大天鹅的繁育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在黄河流域成功自然繁育后代,是大自然认可三门峡优良的生态宜居环境的佐证。

      这样的佐证可谓来之不易。作为一座昔日的成熟型资源城市,新的形势下,三门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要求。当“资源优势”逐步变成“资源陷阱”,当14.99万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摆在面前,既要谋发展,也要保生态,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面对复杂的情况和两难的挑战,三门峡人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并紧紧牵住“三农”这个“牛鼻子”,把农业作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性产业来抓,以“生态型大农业”的支点撬动起一座城市的灵动发展,生动地诠释了农业小市如何成为特色农业强市,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转变为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答案”。

      路径选择——

      发展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生态型大农业,恰恰成了撬动三者协调统一运转的支点所在

      经济新常态下,许多地方都在谋求经济转型、绿色发展。但是,转型,去向何方?绿色,如何落地?这着实不是一道简单的命题。尤其对于三门峡而言,选择更是异常艰难。

      作为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认定的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三门峡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成为全国重要的金属和能源开发与生产基地,尤以“黄(黄金)、白(铝土矿)、黑(煤炭)”著称。

      然而,一连串数字却越来越引起三门峡人的警觉,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67%,资源性工业占据工业总量的7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资源性产品价格陡然下降,1吨钢材的利润买不了1瓶矿泉水,占工业70%的资源型大企业大幅亏损,一大批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三门峡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危机前的全省前三位,陡然跌至全省垫底。三门峡人意识到,这座曾经以“坐火车看到大烟囱就到了”而自豪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已经走到了转型发展的窗口期。

      困境不止于此。截至2016年6月,三门峡还有255个贫困村、14.99万农村贫困人口等待脱贫。实现全面小康,“发展”二字,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得不时刻挂在心头。

      “环境怎么办”和“经济怎么办”两个问题同时摆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案头。“全面小康的决胜期、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和建设省际中心城市的机遇期三期叠加。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转型发展,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建设省际中心城市,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推动扶贫攻坚,以驰而不息的精神推动作风转变。”三门峡市市委书记刘南昌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以“绿色理念”引领经济转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打造功能齐全的宜居之城,探索一条具有三门峡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既要秉持历史的传承,也要考量现实的禀赋,更要关乎长久的发展,在多方寻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之后,三门峡摆脱“速度情节”和“换挡焦虑”,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了“三农”发展上。以生态型大农业作为撬动绿色发展路径的关键支点,把发展“三农”作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压舱石”。

      “站在三门峡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高度上看三门峡的农业,就能体会到生态型大农业将会给三门峡带来的‘走出去’的机遇和‘迎进来’的人气、财气、科技等各种要素。”三门峡市市长安伟告诉记者,“生态型大农业”既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基础,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点,更是加厚三门峡发展底蕴,实现乡村与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重要空间。

      绿色打底——

      用农业为山水披上绿色,用山水的绿色支撑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农业与涵养生态早已成为共生体,生态型大农业就是三门峡绿色路径上的“打底色”

      多年资源型城市的定位,使很多人忽视了,其实三门峡的农业也是极富特色和资源优势的。

      处于黄河南岸阶地的三门峡“五山四岭一分川”,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8万亩,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在“四面环山三面水”的丘陵山地间具备了发展绿色生态特色农业的自然禀赋。

      卢氏县横涧乡七寸村蜂农陈会军赶了10多年蜂。每年5月底6月初,被称为“中药之库”的伏牛山间槐花盛开、果树遍布,群蜂起舞、酿得好蜜。“有人问我卢氏的蜂蜜到底咋样,我说这是一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50天的大山里采来的蜜,你说咋样?”陈会军底气十足。

      卢氏县养蜂人的底气有自己的道理。卢氏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拥有各类植物1500多种,野生动物400余种,原始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几十年来一直是黄河流域赶蜂人的天堂。卢氏蜂蜜也和灵宝苹果、卢氏黑木耳、雏鹰黑猪、灵宝香菇、灵宝大枣一起,成为三门峡的六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这项殊荣是国内现阶段对原产地产品的最高规格认定和保护。此外,截至2015年底,三门峡“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3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河南省省辖市首位。好山水孕育出了三门峡的好产品,好产品走出大山,走出中原乃至走出国门,为三门峡的好生态背书。

      在三门峡,农业的比重可以不大,意义却大,生态农业的绝对收益可以不那么高,但其支点效应必不可少。果林是碳汇,园区是风景,绿色发展的农业本身就是三门峡生态山水的重要部分。

      在荣获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福利养殖金猪奖”的三门峡雏鹰黑猪养殖基地,山川连绵、植被茂盛、雾气弥漫,散养的雏鹰黑猪喝山泉水、沐阳光浴、听3D环山音乐,俨然生活在世外桃源。

      在养殖基地内,有机肥场和无害化处理厂将黑猪粪便直接变成有机肥,曾经的荒山荒坡上,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绿意盎然,苗木基地的花木也在山水和有机肥的滋养下生机勃勃,山地放养、种养结合,这样闭环式的绿色循环链条正在三门峡的农业园区中推广开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丁官营村,记者见到了村民张来廷。他经营的食用菌合作社如今正成为生态循环农业链条上的一环。张来廷告诉记者,合作社使用玉米秸秆来培植食用菌,秸秆在培植过食用菌之后,会变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比直接秸秆还田营养价值大了好几倍,尤其是给苹果树施肥效果最为明显,结出的苹果又大又红。

      仅张来廷一家食用菌合作社秸秆的年需求量就达3700吨,由于本地资源不足,其中一半以上的秸秆需要从新乡、焦作甚至山西临汾收购,形成了一条从外地收购原料—在三门峡栽培食用菌—食用菌销往省内外—秸秆废弃物进入三门峡的果园肥田—苹果再销往海内外的绿色产业链。

      “利用好三门峡‘青山绿水好空气’这个独特的优势,使农产品真正成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精灵’,满足群众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刚性需求,不仅仅是三门峡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三门峡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安伟说,“空气和水都是流动的,一片纯净的果林就是一片绿色,一处面源污染就可能坏了一方水土,三门峡的绿色发展起点在农业。”

      发展为纲——

      生态资源的涵养最终要落到发展、落到人民的腰包上来,三门峡市的农业既富民、也富市,生动地诠释了所谓“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转型,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对于正处于全面小康决胜期的三门峡而言,尤为关键。刘南昌说,三门峡人本着做艺术品的态度做农业,根本目的还是要在这片农业资源并不丰厚的土地上,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记者在卢氏县上官村看到,山边道路旁狭小空地中,依山修建出一排排白色的标准鸡舍。若干只体形矫健的卢氏鸡在干燥的酵素鸡床上漫步,偶尔跑至山间练练脚力,一派怡然自得。

      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是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充沛,卢氏鸡是其中一个代表,以所产鸡蛋呈青色又被称为绿壳鸡,具有高锌、高硒、高碘和低胆固醇的特点,被称为“鸡蛋中的人参”。

      “过去老百姓散养卢氏鸡,能有20%的绿壳蛋就不错了。”龙盛莱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学武边打开一个鸡蛋边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公司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和合作社的统一管理,绿壳蛋可以达到90%以上,效益翻了好几番。”

      龙盛莱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内71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组建,贫困户一方面可以在鸡舍任管理员赚取工资,一方面还可以在公司以合同价收购鸡和鸡蛋后按比例分红,“从我父母起就开始养卢氏鸡了,可直到今天,卢氏鸡才真成了我们的‘招财鸡’。”张学武说。

      作为三门峡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板块,近年来全市还着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及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了淘宝、京东、一号店等一批电商平台来此布局。目前,全市共有电商企业及经营主体4522家,其中,涉农网店2067家。农民足不出户,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将农产品远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据统计,2015年,依靠果、牧、菌、菜、药、渔为主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三门峡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了118.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数231元,这在农业强市林立的中原大地,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还有另一份同样漂亮的成绩单:2016年上半年,对接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转型发展,三门峡对外贸易逆势上扬,截至7月底,进出口增速在全省18个地市中均排名第一位,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七位。

      作为一个豫西小城市,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其中农业可谓贡献良多。2016年前三季度,三门峡市共出口特色食品农产品22.57亿元,同比增长78.50%。

      在位于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的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优良的品种培育、先进的生产设施、精准的水肥供给等赐予了这里苹果独特的香气和可靠的质量,保证每一个苹果都着色均匀,果子的口感被控制在糖度16.8%、酸度4%上下,这样的果子出口到以对农产品要求严苛而著称的荷兰,每一个的价格接近20元。据了解,“三门峡苹果”已经成为我国首批对美注册产品。“灵宝苹果”的品牌价值在201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被认定高达171亿元。荣登201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初级农产品(含花卉)类地理标志产品第十名。

      此外,作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食用菌也是三门峡出口创汇的大户,德国、哈萨克斯坦、墨西哥等国家都尝到过三门峡香菇的厚实、木耳的爽脆、羊腿菇的鲜美,仅2016年前10个月,三门峡就出口食用菌价值12.64亿元,同比增长123.38%。

      既要富民也要富市,三门峡特色农业强市的劲头可见一斑。2015年,三门峡出台了《关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实施意见》,站在亚欧大陆桥的河南西大门,以开放型经济增加出口创汇,以“绿色经济”对抗经济下行压力,也正在成为三门峡农业的题中之义。

      涵泳气质——

      传统与现代意带笔连,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作为永恒产业和母亲产业,“农”字在这个年轻又古老的城市体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成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容量所在

      “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的陕州地坑院在2016年5月23日正式开放,而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正式上线“互联网智慧乡村游”的项目。

      行走在已经有数千年建筑历史的地坑院中,前来游玩的市民或剪一张剪纸,或跟着造纸师傅锤草印花,制作一卷属于自己独特记忆的花草纸。市民张先生带着家人在痛快淋漓地吃上一桌“过山灶”做成的农家菜之后,拍一张欢乐的全家福,连同扫码获得的关于“过山灶”的民俗风情小贴士,一起发到朋友圈,引来满满的“点赞”。

      这座年轻的城市有着浓得磨不开的农耕文化底色。仰韶文化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崤函古道承载着丝绸之路上的滚滚车辙。当被山清水秀的绿色引擎推动起来,当人们循着一张张“灵宝苹果”“卢氏蜂蜜”的城市名片慕名而来,这座城市的活力被激发了。

      2016年的“十一”黄金周,三门峡共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8%,实现旅游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15.39%,旅游星级饭店平均入住率达92%以上,一向比重不高的第三产业,在生态大农业的牵头下,跟着亮了起来。

      三门峡人发现,这座因坝而生的城市,这座曾经依赖初级原料提供的城市,在具备了越来越大的环境容量之后,发展机遇如同纷至沓来过冬的鸟儿,令人鼓舞。

      截至2016年10月底,三门峡已经累计签约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80多个,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延链补链项目36个,总投资200.75亿元:中金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铝精深加工,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改造升级;义腾新能源高性能涂覆隔膜材料、乐氏同仁药业中药产业园等一批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万达广场、高阳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服务业规模壮大、比重提高;雏鹰农牧、汇源果汁等一批农业龙头项目,特色农业后劲勃发。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三农”强市的战略支撑下,三门峡,这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正逐步走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正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轻灵优雅,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