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骁:教学科研两手抓的中原学者
11月18日,有着“院士摇篮”美誉的河南省2016年度中原学者评审结果揭晓。河南大学唯一入选教授张骁面对这个荣誉,却笑着说:“选上了是运气好,还有很多优秀的人没去申报,咱不能拿这个做评判的标准。”操着一口纯正信阳罗山话的张骁一脸轻松。
“从1987年我考入河南大学现在已经29年了,这29年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光。”张骁不经意绷直身体,目光看向窗外那棵寒松,意味深远地说“河大就是我的家,也是我成功的原因。”
“当初选专业就是为了赶时髦”
张骁主要从事作物抗逆及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现在是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耀眼的光环验证了当年张骁选择专业时的“赶时髦”是一个正确的决择。
在升入高中时,成绩优异的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走进县城最好的高中。然而,第一年高考失利的他仅被一个邮电专科学校录取。怀揣着大学梦想,他最终狠心地将已经寄到家里的通知书撕毁。经过一年的复习,考上河大生物学专业。
“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会选择生物学这个专业,其实是因为那个时代生物学是个发展前景非常被看好的专业。”张骁还笑称现在这个看起来“土鳖”的专业在那时还是比较“时髦”的呢,至今他还对当时的一句流行语印象十分深刻:“21世纪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时代”。除了赶时髦,张骁还本着一种想要去继承开拓的想法,最终选择了当时在国内还发展缓慢的生物学,将这个现在看起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了近三十年。
“虽然收入不高,不过我喜欢。”因为喜欢,他选择了坚持。那个年代的考研之路尤为艰辛,考研的政治资料是让人在从北京邮过来,全班40余人,只有两个人考上研究生。其中之一的张骁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热爱着自己的“热爱”。本科到研究生,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转专业,去读“热门高薪”专业,而他却依旧故我。 “就像农民种田一样,既然播撒了种子,不等到结出硕果,不罢休,要日日照看,天天浇水。我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不能中途说放弃,农民是在种地,那比这要艰苦的多。”他总将自己的坚持与农民种田相比,不结出硕果不停止的信念让他从来没打过退堂鼓。毕业后的他总觉得“专业知识不够用”,于是他在学习了半年的外语后,2002年前往日本九州大学交流,选择不断充实自己,一心一意学好自己的专业。
这个闻名世界的科研学府让他紧跟学术前沿,不仅学习到了不少新知识,更对教育理念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回国后,他选择回到河南大学,这个自己科研梦开始的地方,用教学科研两手抓的方式,为这个百年学府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不仅传递知识更要创造新知识”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牵头人、第八批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获得者、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等等一系列头衔,但张骁更愿意用“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来定位自己,不断强调自己是一名教学工作者。
在工作中,张骁把教学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当作他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不仅仅传递知识,更要创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与其将精力放在写论文评职称上,不如将视角多投放在“教学成果奖”上,这不仅是对自我专业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我的学生或许会恨我吧,我对他们要求太严了。”提及自己的学生,张骁的嘴角轻轻上扬,眼角的笑意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满满的自豪感。
工作时的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科研工作者,在保证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往死里干。”张骁从来不只是说说,他为人师表,不断地在三尺讲台与实验台往返穿梭,用行动证明着自己一直以来信仰的这句话。这些年,三尺讲台与实验台都有他的身影。河南大学共有两个校区,一个是古色古香的明伦校区,另一个是现代化气息十足的金明校区。张骁的行政工作要在明伦校区处理,实验室任务是在金明校区开展。做完行政工作后,张骁总是迫不及待地赶往金明校区的实验室,繁忙是他生活的一个基调。对于家庭而言,因为繁忙,他深感歉疚:“家里都是我爱人打理,我管的不多。”临近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而科研人士的45岁到50岁正是科研成果的高峰期,张骁搁置了许多安逸,一心投身于科研工作中。“60岁我还要发挥余热”,张骁从不觉得年龄是一个问题。
“和河大在相互见证中共同成长”
这个不曾止步的人,始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着,先后主持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基金等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等奖励。谈及这些醒目的成绩,张骁感慨说这与河南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内外重要的科研会议不再是其他高校的专利,以河南大学重要课题组为代表的许多重要会议也相继召开,张骁为近几年河南大学的发展点赞。对于科研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投入,张骁更是不由得竖起大拇指,逆境生物学、棉花生物学室等一批先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河大。这些便利的条件对科研工作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大学百年学府的文化氛围让人觉得舒心,工作其中,很开心,这一点,是很多其他拥有更好条件的大学比不上的。” 字里行间,张骁有着说不出的自豪。
与河大相遇,从相识到相知,张骁用了29年。这座百年学府因为张骁的加入更显活力,张骁对河南大学亦有很深的感情。他不仅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也在这里收获了美满的家庭,张教授的爱人是河南大学外语教研部的一名英语教师。两人相遇在河大,携手在河大,这亦是一段佳话。
数十年青春岁月,挥洒热情,百逾年古色学府,驻守为家。
张骁在家人的鼓励下,学校的支持下,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来,硕果不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多项重要理论成果发表在本领域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其中一篇论文被引超过300次,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行列,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
窗外,大雪弥漫,张骁起身为我们又添了新茶。雪下的虽然很大,但是,他窗前的寒松仍旧顶着风雪,倔强的生长,不知道这棵树陪伴了这座学校多少年,或许,29年前的张骁也在某个冬天注意到这棵树,点缀着这个校园的同时又依赖这片热土,四季轮回,不衰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