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树和“莲花灯舞”的不解之缘
张庭树,今年76岁,长葛市老城镇和平社区居民,他自幼与“莲花灯舞”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近,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8岁开始排练莲花灯舞
据《长葛县志》载:长葛“莲花灯舞”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兴盛于同治、光绪年间,是家住长葛县老城内刘家胡同辞官归隐的刘盘石所创。刘盘石能诗善画,每年灯节常为儿孙们制作莲花灯,邻里孩童羡慕不已,纷纷求其家长仿制。久而久之,胡同内莲花灯愈来愈多,每年灯节,众孩童擎灯云集街头,盛况空前。
张庭树介绍,经商的爷爷张喜仿做了一些莲花灯,教这些儿童走出各种舞步,各种队形。光绪年间,成立了长葛县童灯会,又逐渐加进锣鼓伴奏而形成了“莲花灯舞”。除每年灯节举行隆重的莲花灯会之外,也在乡村古刹大会时应邀演出。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还要赴嵩山中岳庙演出。
“我8岁时开始参加排演‘莲花灯舞’,1954年才停。直到1985年,县文化馆的唐金章老师想组织表演,我便和他一起重新编排灯舞和设计服装。我又到郑州采购道具和装备,组织城关小学的老师糊灯、化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那年正月初一在街上演出,乡亲们非常激动;正月十六到长葛参演,群众再度围观叫好,最后换到体育场又演了两场才罢。”张庭树说。
此后,由于经费等原因,“莲花灯舞”不能正常演出,被人淡忘了二十多年,他也由此落下了一块“心病”。
各方支持梦想成真
2009年3月,长葛市里下决心拯救“莲花灯舞”。时年71岁的张庭树立马响应。他因陋就简,做成了第一盏灯,随后就教几个打铜器的照着做,接着选了16名小学生开始练习。他口传锣鼓点,手把手地教套路,一有空就剪纸、着色、糊灯,还抽空去许昌买服装、乐器等。后来,镇政府出资2000元,购齐了服装、铜器等装备。当年6月,“莲花灯舞”即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张庭树成了“莲花灯舞”的优秀传承人。
2010年2月,张庭树接到长葛市文化局通知,3月24日赴淮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当时学生放寒假,他挑选了10名学生进行训练。没有木料,就狠狠心拖出了自己的棺木板儿,拆了两个放衣服的木箱子,凑齐了26对灯的木料,又去许昌订购演出服装。白天,他安排几个人锯灯座,自己去学校指导学生排练,晚上还得糊灯。26对灯,上万张小纸片,一张张上色。
2011年6月,省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时,他将原来的内置蜡烛改为电池灯,花叶改为鲜叶,舞蹈动作也加以改进,提高艺术观赏性。为此,他到处托人,还几次三番到郑州寻找灯具和荷叶。
“莲花灯舞”在巡演时赢得多方好评,在郑州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时受到欢迎;在长葛市召开的“全国信访和谐工作会”的联欢会上受到称赞……今年3月,“莲花灯舞”走进河南电视台《根在中原》栏目。
老人的心愿
张庭树说,融舞乐于一体的“莲花灯舞”,具有特有的喜庆氛围,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除烦恼、求平安、愿吉祥、祈健康,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
“莲花灯舞”的演员都是十多岁的少年儿童。演出时,他们头扎荷花巾,上穿和尚领镶边艳装,下着灯笼裤,足蹬薄底绣花靴,腰系彩绸,手执两盏莲花灯,踏着铿锵激昂的满堂红鼓点,翩翩起舞,欢快跳跃。白天,气势磅礴,场面华丽;夜晚,灯光闪烁,荷灯辉映。慢如行云流水,急如万马奔腾,令人格外赏心悦目。
随着莲花灯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张庭树在高兴之余也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莲花灯舞”的各种套路、技巧用书籍、影像资料保存下来。他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和参与“莲花灯舞”,使“莲花灯舞”得到发扬和传承。(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