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读者是未来实体书店发展任务

15.05.2014  16:29

几个月前,人们还在为实体书店的接连倒掉而哀叹;可是如今,情况有了根本性的逆转。北京的单向街空间、中信书店、字里行间等知名实体书店品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转型和扩张;三联韬奋书店、博书屋则开始涉足24小时书店这一全新经营形式,像是约好了一样,北京市一批新书店将在今年6月前后接二连三地开张。对于京城爱书人来说,这个春天满是书香。(5月13日《北京日报》)

也许是实体书店的接连倒掉给了摩拳擦掌者以反面的教训和更理性的思考,也许是实体书店的重新洗牌反而造成了新的市场机会,北京市一批新书店将在今后接二连三地开张,无疑发出了振兴实体书店的信号,也吹响了实体书店竞争的集结号,值得关注更值得期待。

过去,造成实体书店的接连倒掉,无非是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电子书消费力量强大,实体书店理念不新,经营意识和模式落后,摸不准读者对实体书店的真正需求,缺少经营的良好创意,这就如同三联韬奋书店创意性地实施24小时经营,一下子让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如梦初醒,全国各地的24小时书店纷纷跟进一样,可见点子和创意的力量多么强大。

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出现转机,其实并非偶然。对实体书店扶持政策的出台,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从今年1月开始,国家出台政策,对实体书店免征13%的增值税,大大减轻了书店的经营负担。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为一些特色书店带来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政府扶持实体书店,仅仅有免税的好政策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组合利好政策出台,政府应该认识到,说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阅读氛围浓厚与否,实体书店就是说服力和保证。

曾几何时,实体书店的选址一直是繁华闹市,繁华闹市的实体书店虽好,但是却忽略了方便性的考量,岂不知方便性也是购书和读书的重要前提,实力雄厚的中信书店则准备将触角渗透到居民社区当中。首家城市社区版中信书店将在深圳露面,中信书店城市社区店将快速覆盖大江南北超过80个城市的400多个大型居住社区。而且社区书店将建成基于手机移动支付方式的“无边界书店”,将有望实现无人值守的新型社区及银行网点小微书店的运营模式,随手就可以把书带回家,如同买菜一样方便,必然吸引读者的光顾。

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富裕了,但是精神却出现了困惑,需要用读书来纠偏和荡涤精神灵魂,书店不应该是硬邦邦的精神支柱,而应该是“软化”的书店,也就是要把书店还原为精神的一日三餐,融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场景中,让阅读重新融入生活,真正发挥图书引导人生、愉悦心灵和助力幸福的作用。实体书店只要不再板着生硬的文化面孔,主动和富于亲和力地紧密地贴近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商场、在社区、在旅途中随时和书碰面。无孔不入,这才是实体书店的遁形。

其实,引导读者也是未来实体书店的发展任务,培养潜在的读者显得格外重要,在实体书店所辐射的区域范围内去实现“引导”,引导读者和家长改变读书和购书观念,不仅需要书店重体验、重概念,还需要引导读者在书中找法子和乐子,引导读者也许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是为了培养越来越多的潜在读者,这样的能够耐得住寂寞和独辟蹊径的引导即使花费的时间再长,也值得去努力,只有引导读者和家长改变观念才会变成读者的读书和购书的积极行动。

以往,实体书店是通过渠道与读者联结,而崭新的实体书店的直营店不仅是品牌体验店,更是建立实体书店与读者的联结,传递品牌价值、提升品牌体验的一种新的渠道。对于出版传媒的投资者而言,实体书店更承载了探索和实践的重任,它是实体书店体验式成长空间的实验平台,也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依托这个平台去实践和总结。

将实体书店打造成文化综合体,成为文化的组合餐,应该是未来实体书店突破单一经营模式的撒手锏和关键,不仅有图书,还有咖啡馆、小剧场、名家画廊,也有数字阅读区、儿童阅读区等,形成“图书+咖啡+创意产品”、“图书+烘焙”、“图书+音像+咖啡”、“图书+咖啡+简餐+沙龙”、“图书+讲座+电影”等多元化立体经营模式,与其说是书店,倒还不如说是文化会所、心灵驿站、精神瑜伽馆、艺术文化创意空间,更是一条龙的文化服务一条街,一站式文化服务,满足日益全面化和个性化的读书消费需求。

实体书店担负着涵养人们心灵家园、参与城市精神构建的功能,更是文化惠民的民生工程,但它终究是一门生意,要在基本的商业规律下赢得市场的尊重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意,书店是让“脚步停留,让心行走”的精神处所,风雨飘摇中,实体书店能否优雅的生存,并成长壮大,实体书店的“春天”来了吗?我们期待着、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