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将剪纸艺术送入大雅之堂

03.12.2014  01:32

      2014年11月中旬,捷克南波西米亚州州长奇莫拉一行20余人访问河南,并在省外侨办官员的陪同下对河南大学进行友好访问。在河南大学文物馆张朝晖剪纸艺术展厅,奇莫拉在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前驻足欣赏。巨幅长卷之上,流畅的鲜红线条将百态人物、虹桥流水、亭台楼阁勾勒得栩栩如生。奇莫拉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剪纸作品的创作者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朝晖先生。”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介绍说。为了向奇莫拉一行人现场展示剪纸创作过程,张朝晖信手拈来一张纸,纸片在剪刀下几经翻转就“飞”出了一只蝴蝶。奇莫拉对此赞叹不已,说回国后要学习中国剪纸。

      一

      走进张朝晖的办公室,各种文件夹、档案袋堆满了书柜和办公桌,只有桌子上一本摊开的《敦煌民俗画卷》能让人联想到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

      张朝晖从小就对窗花、年画这些小玩意儿感兴趣,时常摸索着临摹。这种热爱持续了二三十年。

      有一年春节,张朝晖与家人一起到陕西省蒲城县走亲戚,那里的家家户户都贴年画和窗花。张朝晖被这些民间剪纸艺术深深地吸引,不顾长途跋涉的疲惫,在冰天雪地里,让亲戚领着看哪家贴的窗花好看,然后挨个儿临摹。原本是3天的礼节性探亲,但不满12岁的他闹着让家人先回,自己在那里一住就是半个月。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接触剪纸。

      张朝晖说:“我很少参加应酬,业余时间都用来剪纸。”剪纸对张朝晖来说已经不仅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生活常态。

      虽然还没有彻底领略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看着自己剪出的已有几分神韵的作品时,张朝晖尝到了剪纸的甜头。然而,随着对剪纸了解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剪得越多,他的困惑和迷茫就越多。

      刚开始学习剪纸的几年,随着剪纸手法的熟练,他觉得越剪越容易、越剪越顺畅。但进入剪纸自创阶段后,他反而觉得越剪越难、越剪越不满意,并一度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他时常眉头紧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剪就是一整天,仍然剪不出一件满意的作品。

      为了打破瓶颈,博采众家之长,他开始四处拜师求学,云游四方,西到山西大同取经,东到山东高密学艺,南到佛山求教,北到黑龙江海伦询问。

      后来,中央美院一位老师偶然的一席话让他豁然开朗:“剪纸是一门大学问,感觉到难说明你的剪纸艺术水准真正提高了,正由一位剪纸匠进步成为一名剪纸艺术家。向你祝贺啊!”这席话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星光,指引张朝晖冲破阴霾,继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是张朝晖一直挂在嘴边的,始终贯穿于他的剪纸艺术之路。

      一幅《清明上河图》剪纸需要他用几个月雕琢,长卷中包含各类人物684个,大小牲畜96头,房屋、楼阁122间,各种舟船25艘,车15辆、轿8顶。如此宏幅巨制,没有足够的耐心、恒心、细心和静心是难以完成的。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开封人,无论如何也要把《清明上河图》剪出来。”这句话激起了他心中的《清明上河图》情结。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作为老开封剪纸艺术家的心愿。

      当初和他一起学习剪纸的人,如今有的从商、有的从政,只有张朝晖还执著地握着剪刀,保持着对剪纸的热爱。身边的朋友每次看到他埋头剪纸,对周遭事物不闻不问时很不理解地问:“你整天剪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呀?让你一起出去吃饭你也不去。”随着他的剪纸造诣越来越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朋友们渐渐由不理解变为理解和支持。

      二

      2004年,河南省教育厅成立省高校后勤管理中心,张朝晖曾被选调郑州工作,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当时酷爱剪纸,考虑到在古都开封和百年河大历史文化底蕴中,我能继续潜学修炼,还是想留在河大。”张朝晖在言谈中流露出对开封、对河南大学的深厚感情。在他看来,古都开封与百年河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接地气儿才是孕育剪纸艺术的丰沃土壤。

      开封与剪纸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手工业迅速发展,市井文化空前繁荣,最早出现专门剪纸的男士就在宋都汴京。从北宋开始,剪纸不再只是一种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而开始面向更高的阶层,风格趋向细密精致,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受开封剪纸遗风的影响,张朝晖的剪纸风格意境深远、格调雅致,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果说古都开封给了张朝晖文化方面的熏陶,那么河南大学则为他提供了追求艺术的可能性。

      2013年5月18日,河南大学文物馆馆长把张朝晖的几十幅作品请进了文物馆,专门为其开辟了一个展厅。于是,他的《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图》等剪纸作品正式与河大师生见面。

      河南大学民俗学教授彭恒礼邀请张朝晖到河南大学首届“非遗”文化节开幕式上展示剪纸文化,并准备成立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传习所,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接触、了解、传承剪纸文化。

      2014年10月1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来到河南大学调研。在张朝晖剪纸艺术展厅,郭庚茂认真观看了每幅作品,并现场观看张朝晖的剪纸创作,称赞他艺术造诣深厚,“功夫在剪外”。

      “要想学好剪纸,单靠一把剪刀是不行的,还要会书法、懂绘画、通国学,有各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张朝晖说。凡是有利于提高剪纸技艺的,张朝晖都努力去学习,如今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成了半个行家。

      “很感谢河南大学让我有了一个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有了学习和涉猎艺术、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条件,让我可以在艺无止境的剪纸王国中不断提升自己。”张朝晖说。

      三

      潜心“修炼”20多年,在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之前,张朝晖一直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方面,源于他对剪纸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另一方面,他更希望能单纯地剪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受市场化的影响。

      近年,张朝晖在不断思考、不断寻求突破。

      一开始,他热衷于创作巨幅长卷,但考虑到这类作品多会被博物馆、个人收藏,不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剪纸文化的魅力,于是转向对单幅、小型作品的创作。但小幅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存在局限。在长期的思考探索中,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剪纸艺术形式——四条屏,由四幅内容相似、表现形式各异的剪纸作品组合在一起,增加作品整体的艺术感染力。他创作的《荷塘情趣四条屏》《四季富贵屏》《多层山水剪纸四条屏》《四美屏》等作品涵盖了花鸟、人物、山水,内容丰富,风格浪漫,开国内外剪纸艺术之先河。

      为增加剪纸艺术的“粉丝”,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纸、爱上剪纸,张朝晖经常给学生做剪纸艺术讲座。在给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的留学生做关于剪纸文化的报告时,留学生们对剪纸文化的热情被点燃,纷纷表示想拜师学艺,私下里还拿着剪好的作品向他请教。“没想到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看来,中国剪纸在国外也能生根发芽。”张朝晖欣慰地说。

      对艺术“贪心”的张朝晖一刻也停不下追逐的脚步。在达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后,他正在慢慢实现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将剪纸艺术送入大雅之堂,向更多的人展示剪纸艺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