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初心如磐担使命 教育扶贫勇争先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开封市教体局围绕“精准”主线,动员系统上下强化政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凝心聚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施策,科学部署明晰责任压任务。 紧抓核心人员,遵循市委扶贫办“1+1+1+2”工作机制,严格按照“一把手、一名分管副职、一名扶贫办主任、两名专职人员”的标准配备扶贫人员,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扶贫领导体系。扶贫主要负责人以问题为导向,带头深入县区走访调研,严抓整改。以直接到乡中心校校长、资助专干“一竿子”插到底的培训夯实各级责任,多次开展《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控辍保学、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等集中培训活动。每年启动2次横到底、纵到边的县、乡、村自查和县际交叉检查。严格监督执纪问责,走进全部乡镇、贫困村和学校,查阅档案资料并随机访谈,发现问题立即交办,举一反三化解矛盾。
精准排查,“千名教师进万户”赢民心。 每学期启动“千名教师进万户”活动,通过“教师分包学生”“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家长”,发放家校联系卡、政策明白薄、温馨告知书、致学生的“两封信”,更新学校和村委政策宣传展板等方式,构建“无缝对接”“不漏一人”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扶贫政策宣传、落实体系。各县区教体局在此基础上还创新制作了挂历、扇子、家校联系卡等,确保政策入村入校、入户上墙,分包教师在走访中关心帮扶学生学习生活。一系列举措既确保了贫困群众政策流程全知晓,资助落实无遗漏,更拉近了距离,赢得了民心。
精准帮扶,健全机制控辍保学见实效。 建立县区教体局班子成员和股室包乡镇、乡镇中心校人员包学校、学校班子成员包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包学生、学校联合行政村包家长的层层控辍保学分包机制,完善学生辍学报告通报制度、上学情况日常报告制度。组织教师对照学籍系统、扶贫系统、资助系统认真比对,对疑似辍学学生,逐一登门入户,更正错误信息,分包到人进行劝返。无论是为了劝返一个学生奔波百十公里,还是顶着烈日踏着月光走进田间地头做工作,甚至是劝返时被不理解的家长拿着棍子轰出家门,老师们用恒心打动家长,用真情温暖学生,用多元评价让学生重拾上学信心。针对残疾少年儿童,建立“一人一案”,采取随班就读、上特殊学校、送教上门等措施,做到“教育路上不落一人”,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权利。
精准补漏,创新举措兜底资助全覆盖。 为避免因动态调整和人籍分离、未建学籍等原因造成的覆盖不全面问题,按照“两条腿”走路模式,一是通过学生自主申报比对受资助学生名单;二是通过扶贫库数据和学籍库数据比对确定受资助名单,确保特殊原因学生不遗漏。主动联合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出台特殊情况学生救助办法,梳理问题,直面矛盾,科学划分责任。明确未纳入该学期资助范围的困难学生由县区政府兜底资助,既弥补了标准不一、纳入不规范、发放无依据的廉政风险点,又确保了全部学生按时受助到位。
精准激励,凝聚力量全面资助增动力。 开封市从2017年起创新制定“护航助学”计划,由市政府出台专项资金20万元,对经当年省“高招在线”录取到本科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一次性给予1000元资助,不足部分由市教体局筹措。目前,已有424名建档立卡家庭孩子升入了本科院校。结合大学生路费、生源地贷款,有效保障了贫困学子就学。主动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慈善总会、工会、报业集团、金伯利集团、明日之星基金会等社会各界对接,激发各界人士扶贫济困的赤诚之心,搭建助学平台,争取社会资助1000余万元,教育技术设备500余万元,为更多贫困学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精准结对,专递课堂入乡送教促均衡。 为推动贫困村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网络平台建设,“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试点工作已在1540所学校、11345个班级展开,注册教师已达32593人,学生应用人数已达45万。在此基础上,搭建“专递课堂”,架起市属重点小学与时代楷模张玉滚所在的南阳黑虎庙小学等贫困村学校的桥梁,把城市名师优课“快递”到农村学生中,弥补贫困村学校教育“软件”不足的问题。用互联网思维破解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难题,开启了我省“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新模式。
(开封市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