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克难攻坚谋“开封” ——来自开封市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报告(上)

15.09.2014  10:20

  没有哪座城市能像开封一样,因为一篇新闻报道,使城市的名字和城市发展的轨迹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年前的1994年2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以《开封何时能“开封”》为题,道出这样一个让开封人“汗颜”的事实:人称“郑汴洛”,曾以“豫老二”闻名的开封,在改革开放中落后了,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部排在全省后几位。报道揭开了当年轰动全国的开封思想“开封”的序幕。

   要“开封”,就要找准突破口。找准了,就不要左右摇摆

  开封之所以不“开封”,开封人曾找出这样三个原因:

  黄河威胁——黄河开封段河床高出城市14米,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城头上,束缚着开封发展的手脚;

  历史包袱——1954年,省会西迁郑州,留下一个破落的古城,让开封寻不到发展的路径;

  区域劣势——开封距省会郑州不足50公里,经济发展的“灯下黑”效应,让开封找不出发展的优势。

  果真如此吗?

  当年《经济日报》的文章振聋发聩,使430万开封人惊醒。人们终于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思想保守,封闭自满,定难跟上时代脉动而囿于落后的孤岛。

  就是从那时起,开封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开封人民开始不断地思考如何“开封”,开始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谋划跨越发展的宏大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开封的党委、政府没有停止过对开封发展道路的探索,但囿于客观形势和对事物的认识,那时开封的工作重点一会儿放在发展农业上,一会儿以旅游文化为主,一会儿又强调贸易和流通。“一直在找,可惜始终没找准。”1949年就开始在开封工作的原开封市28中校长赵春修叹息道。

  经过艰难寻找和细心提炼,开封决策者们终于达成共识:

  开封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短板”是工业——要放开手脚,大力发展,让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要通过资源整合做实城市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提炼和发挥文化优势——要构建和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使经济发展拥有精神素质和特色活力。

  正如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所言,“做好城市基础,即做好城市形象,解决内生动力问题;做好工业支撑和文化引领,则是建设实力开封的两大‘法宝’。

   开封”后,更要实事求是。抓对了,就要一抓到底

  12年前,开封市委首次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其后,工业在开封的地位更是经历了从“主战略”到“首战略”的提升。

  在这12年当中,世界500强的永煤、晋煤及平煤三大煤业集团在开封汇合;奇瑞、福甬等国内著名企业入驻开封;高压阀门、新大新材、平原非标顺利上市;晋开集团的百万吨总氨项目成为世界上以煤为原料的单厂单系列规模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园区。

  “开封工业到上世纪90年代也就五六个行业,现在是10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8大产业集聚区勇挑大梁,‘工业大市’曙光初现。”开封市工信局戚大海说。

  数字显示,从2002年到2013年,开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9.5%上升到了40.8%;2013年开封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5.3%。

  开封市长吉炳伟在开封工作已经11年。多年的经济管理素养,使他对数字和速度非常敏感:“2003年前后开市长办公会,说的最多的就是发展速度如何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到了2008年,开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开始‘跑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1年以后,开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基本稳居全省前三位,有些已经牢牢占居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5.1%、22.1%、14.4%、13.7%,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个、8.4个、3.2个和0.8个百分点,除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处在第二位以外,其他主要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越来越多的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列,这种发展态势,我们至少已经保持了3年。”开封市统计局副调研员杨文娣分析,“现在找开封位次,完全可以从上往下找,甚至是只看第一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最近三年,在“新兴产业集群作支撑、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的建设思路引领下,开封工业更是驶入了“整合、提升、集群”发展的高速公路。

  过去让开封人“羞于启齿”的县域经济,现在在开封已经实现了项目支撑、承接转移、链式发展、园区聚集,为开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结构日趋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013年,开封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77%。

  “20年前,外地人说开封是‘一个讨饭娘,领着几个要饭孩儿’,现在‘孩儿们’不仅能‘独立生活’了,还争着给‘娘’做贡献呢。”开封县县委书记张栋梁笑着说。

  曾是传统农业大县的通许县,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产业基地之一。更可喜的是,以通许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不仅着重于规模的扩张,更关注产业能力的提升——仅通许一个产业集聚区,就拥有各项产品专利65项,在全国同行中遥遥领先,产业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20年前,老百姓穷到只能靠烧砖赚点小钱儿,县城旁竟挖出了两个几百亩大、十几米深的大坑。”通许县委书记路云回忆,“工业强了,使我们有能力关注民生,如今大坑已改建成两个碧波荡漾、杨柳依依的休闲生态园,成为县城景观的点睛之笔。

  “现在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已调整到主攻三产发展,但我们还不能因三次产业比例数字的好看而放慢工业的发展。工业对开封的支撑作用仍十分重要,仍要紧抓不放。只有以强大的二产作支撑,才能做成光鲜的现代三产。”开封市发改委副调研员闫华利坦言,“这就是实事求是。

   开封”后,要继续克难攻坚。确定了,就不能畏难退缩

  开封要变,该咋变?

  改变落后面貌,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

  俗话说,积重难返。欠了几十年的旧债,真能很快还清?长久以来的积弊积习,真能很快除掉?2011年12月的一次整治活动,让开封市民对这一届市委、市政府刮目相看。

  当月1日零时起,一夜之间,开封3.8万辆机动三轮车不见了——那是3.8万辆的规模啊,从早到晚,“满天飞”的三轮车乱载客、乱穿行、乱停放,成为开封一大“景观”,八朝古都因而有了“轮都”的别称。

  “上万户开封人可是靠三轮车吃饭啊。”干了30年社区工作的顺河区民心社区主任尚香花感叹,“当时,好多群众都担心政府收拾不了这个乱局。

  除了有决心,开封市政府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并将客运三轮车主的生活、再就业和社会稳定都考虑周全,还出台了三轮车收缴补偿和限时奖励政策。整治后的1个月里,集中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7万个,57%的三轮车主实现了再就业。

  与三轮车整治相比,棚户区改造更是一块硬骨头。

  开封老城,胡同多,有着我省面积最大的棚户区。居住条件以如厕为例,到2013年10月,开封市区还有旱厕6514座,近17万户居民不堪其苦,可又须臾难离,成为开封市民难以启齿的心病。

  市区大南门里58户居民曾在一个月内两次联名致信市委、市政府反映居住条件恶劣,“敢不敢对老城棚户区进行改造,体现你们领导作为不作为。

  2012年3月,开封市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4年改造的棚户区面积相当于全省总量的50%。

  事实证明,开封敢作为,而且巧作为。

  改造面积大,还不是最大问题,更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护古城风貌,实现市民、开发商、游客、政府多方共赢。这不是简单的改造,它还要为今后开封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实施留出空间,并提供借鉴和范本。

  开封棚户区改造走出了一条“开封式”改造之路:改造都建立在古城保护的基础之上,所有新建项目统一风格——新宋风;所有新建设项目实行限高——不超过15米;严格控制纯房地产项目开发。

  2012年以来,环开封城墙游、七盛角民俗一条街、珠玑巷客家园等一个个棚户区改造的样板,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项目精品呈现人们的眼前。

  老百姓有了宜居宜业的新家园,开发商有了长线收益的新项目,游客们有了休闲娱乐的新选择,政府也收获了城市改造与建设的新模式。

  不知不觉中,一个有着经济实力强力支撑、有着清晰城市发展轮廓的新开封呼之欲出。(记者 王国庆 童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