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用工业思维种出“金牌小麦”
打开仓门,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只见新小麦堆成了金色的小山,抓起一把颗颗饱满,嚼上一粒回味悠长——这就是丰收的味道!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7月19日,在延津县高寨粮站,延津县农业局局长李占先告诉记者,该县夏粮颗粒归仓,总产达5.09亿公斤,增幅为1.4%,实现夏粮生产“十三连增”!
延津小麦,优质又高产
据李占先介绍,延津县小麦收获面积95万亩,全县平均单产达到536.2公斤,比去年的529公斤增加7.2公斤。而司寨乡范庄村2.66亩新品种高产攻关田,6月9日经市专家组实打验收,亩产达到747.1公斤,创下延津县小麦单产最高历史记录,这也让延津蝉联新乡市小麦单产“冠军”。
然而,高产并非延津小麦的最显著特点,优质才是延津小麦最闪亮的“标签”。
据介绍,延津小麦具有“籽粒透明,角质,白粒,色泽光亮,籽粒饱满”的外在特征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容重高,出粉率高”的内在品质。用延津小麦制作的面粉蒸出的馒头独具“筋、香、甜”的特征特性。
近年来,大量小麦品质检验结果表明,延津小麦指标能够达到强筋小麦国标二等以上,在河南省是强筋小麦品质最好的地区,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荣誉称号。
工业思维,破除农业悖论
在大田种植中,小麦高产与优质向来“势同水火”,为何延津能种出高产又优质的小麦?
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把工商业思维‘嫁接’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向农业要‘强’,破解了小麦高产与优质不能并存的悖论,种出了优质又高产的‘延津小麦’!”
祁文华这样向记者阐述他们的小麦种植经营理念,所谓的“工业思维”,是通过标准化生产追求高效率,同时向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产品的最大利益则通过商业进行实现。
“围绕‘农’字做文章,突出小麦经济引领,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推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联动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依靠现代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农田成了“厂房”中的精良设备。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粮田,全县共建成高标准粮田51.7万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50公斤,建设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3个,千亩示范方8个,高产创建乡镇7个,超高产攻关田10个,今年3月25日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延津喜获全省高标准良田建设先进单位。
农民成了“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探索建立了“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依托金粒公司、新良公司等龙头企业将农民有序组织起来,从小麦种子选育、单品种集中连片统一播种、大田管理、技术推广到分品种统一收获和统一订单收购,全方位按照标准化、精细化进行。
农技人员成了“车间”里的技术员。现有农业技术专业人员93人,其中高级10人、中级48人、初级35人,2009年建成农业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成12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形成了县有农机推广中心、乡镇有区域服务站、村有农业技术员“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信息。
此外,延津还首次引入“小麦经济”的理念,组织农业、技术监督等部门专家,制定了《小麦标准化生产地方标准》,被省政府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在全省推广,填补了国内空白。
小小小麦,登上了大大舞台
“工业化”生产让延津小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产量连年提高,品质成了金字招牌,种植了数千年的小麦登上了大大的舞台,创出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船出口食用磨粉小麦,全国第一家注册小麦原粮商标,全国第一家制定小麦生产地方标准,全国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全国第一家创立小麦中介服务组织,全国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
延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维山说,延津扶持和引导金粒公司、新良公司等从事优质小麦种植、购销、加工的龙头企业,组建了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开通了“中国第一麦”官方网站,成功举办了新乡小麦产业博览会,建立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国酒茅台有机小麦原料基地2万亩,优质小麦种子基地25万亩,“金粒”小麦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成为国家级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