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强”麦业强民富“筋骨”壮

27.04.2017  21:30

      龟裂的黄河滩,饿殍遍野,一支衣衫褴褛的长队,扶老携幼,艰难西行……这是作家刘震云笔下的“延津1942”;葱郁的黄河滩,麦田青翠,一幢幢高楼比肩而立,现代化工厂、商场鳞次栉比……这是记者们眼中的“延津2017”。

      物换星移,天上人间。“古渡延津凭着‘延津小麦’的金字招牌,已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强筋小麦高产区和重要的小麦深加工基地,号称‘中国第一麦’。”延津县县长李维山不无自豪地说。

      最美人间四月天。行走在延津县的田间地头,看到的是延津人脸上洋溢的自信,听到的是延津小麦一项项的“全国第一”……

      甜蜜往事:李总理点题强筋麦崛起

      “吃水不忘挖井人。延津小麦能叫响‘中国第一麦’,首先要感谢李克强总理。”河南农科院小麦所所长、挂职延津县副县长的罗鹏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8年夏,“中国粮仓”河南夏粮再获丰收,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在调研时发现,一边是粮食年年大丰收,全省各地粮仓爆满,粮食陈化现象非常严重,一边是老百姓的卖粮难和普遍收入不高。

      必须下决心去库存调结构。李克强要求,省农科院加强研发,引导农民种植质优价高、市场紧缺的粮食品种。当时,省农科院恰好在延津县建有育种基地,小麦所受领了推广种植小麦良种的任务后,很快将刚刚经过国家审定的豫麦34优质强筋小麦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延津县地处豫北,四季分明,秋凉春早,当地气候非常适宜种植小麦,而黄河故道上沙下黏的“蒙金”土壤发苗保肥,尤其符合强筋小麦后期形成更多蛋白质的土肥需求。

      延津强筋小麦一上市,很快受到对高档专用面粉需求日益旺盛的食品工业的追捧。市场旺销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政府再顺势推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从豫麦34开始,到如今的郑麦366、新麦26,短短十几年间完成了4次大的品种10多个代系的更新换代,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如今稳定在50万亩,延津小麦在黄河古道上焕发出蓬勃生机。

      腾飞之路:品牌化运营工业化发展

      “农产品也需要品牌化运营,农业发展更需要工业化模式。”曾在延津县粮食系统工作多年的金粒麦业公司副总经理耿春光深有感触。

      2001年,延津县粮食部门下属27个仓储单位整合成立金粒麦业,并于当年注册优质小麦原粮“金粒”商标,首开全国大宗农产品注册原粮商标先河。

      2002年,延津2.5万吨“金粒”食用磨粉小麦第一次出口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结束了中国小麦只能作为饲料粮出口的历史。

      2003年,“金粒”小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小麦在郑州粮食期货市场并列挂牌销售,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小麦价格。

      2010年,“金粒”小麦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2015年,延津县荣获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6年,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延津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达17.55亿元;2017年,延津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试点县。至目前,该县被评为国内唯一的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全国小麦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试点县、全省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

      ……

      “众多‘第一’叫响了‘中国第一麦’品牌。为加固品牌优势,必须用工业化思维指导农业生产,确保延津小麦品质稳定均一。”多年来,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一直如此强调。

      于是,农田成了“厂房”,全县建设“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备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粮田50余万亩。

      农民成了优质小麦生产“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依托金粒麦业、新良集团等龙头企业,农民被组织起来,从种子选育、集中播种、大田管理到统一收购,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

      “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和“订单+期货”的小麦经济“延津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在全国广泛推广。

      因为“延津小麦”,克明面业来了,延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挂面生产基地。麦丰食品、酒鬼酒、笑脸食品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也来了,茅台集团在此共建2万亩有机小麦生产基地。豫粮集团、中原粮食集团也在延津扎根。

      如今,该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食品企业58家,全县小麦年加工能力突破70万吨,延津食品产业集群已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依托延津小麦的“头雁”带动,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延津“雁阵”格局逐步成型,百亿元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跨越发展:互联网思维跨地域推进

      然而,延津小麦经济在发展中同样面临瓶颈。

      强筋小麦种植多年稳定在50万亩,总产量不过30万吨,与日益扩大的产业规模差距太大。

      如何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强筋小麦?南阳人彭良成在延津开辟了一条新路。从2015年起,他创办的联丰农业种植合作社,把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从3000亩扩大到30000多亩,吸引500多农户入社。合作社统一供给种肥、统一收割,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购买农作物保险、统一收购,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未来几年,合作社将走出延津,将优质小麦种植扩大到周边县市。”彭良成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延津县委副书记亢若敏对此大加赞赏,“就是要有‘开放、协作、共享、共赢’的互联理念。”他掰起指头细说延津小麦产业突围新路:延津虽小,却地处黄淮海强筋小麦带核心区,周边均适宜强筋小麦种植,延津小麦产业领先发展,必将形成“洼地效应”……

      2016年5月17日,金粒麦业联合省农科院、中原粮食集团等30余家科研、生产、加工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3年内发展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推动中国小麦从“量变”迈向“质变”。

      2016年8月,深圳华大基团签约延津,共同开展强筋小麦品质选优和小米深加工食品产业开发。如今,华大基因产业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中原粮食集团全国优质小麦交易中心及小麦博物馆项目、豫粮集团投资10亿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主食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

      在延津县产业集聚区投资近800万元建成的全省区域性食品检测中心,有多位从长垣、滑县、淇县赶来送检面粉的企业负责人拿着检测报告高兴地告诉记者,检测证明,他们的面粉完全符合向延津产业集聚区食品加工企业供货的标准。

      风正一帆悬,九州天地宽。筋骨日健的延津“强”麦,正在带领中国小麦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