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淇县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淇县淇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在逐步缩减,但差距总量仍在扩大,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就2014年淇县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差距原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
一、淇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特点
近年来,淇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实现了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4年淇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4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129元,比上年增长10.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1.73:1缩小到1.70:1。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比越小,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淇县2005年实行城镇居民调查,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77:1。2007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分别为1.86:1、1.93:1、1.98:1、1.94:1。这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由扩大到缩小的态势。随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农民收入的举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步缩小态势,2011到2013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77:1、1.75:1、1.73:1,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最低点为1.70:1。
(二)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差距逐步扩大。近年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举措,淇县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但总量差距逐步扩大。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44元,比2010年增加了68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29元,比2010年增加了5028元,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差距由2010年的6691元扩大到2014年的8515元。
(三)城乡居民收入比居全市前列。2014年淇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29元,比上年增长10.8%;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市第1位;淇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4元,比上年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0:1,在全市城乡收入差距中是最小的。
(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10-2014年,淇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3%(不扣除物价因素),高于人均GDP(可比价计算)年均增幅0.5个百分点,实现了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体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真正实惠。
二、淇县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这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从农村到城镇身份的转变,难以像城市居民一样获得一份有保障且收入稳定的工资。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获取高收入的能力。目前,淇县教育体系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受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孩子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平均低于城镇孩子,使得没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农民只能从事工资待遇相对低且简单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收难度增大。
(三)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是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失业金来说, 2014年淇县城镇居民失业金每月1000元左右,领取时间大约1年半,农村居民则是一次性领取5000元到6000元左右。农村医保和城市医保待遇也存在差距,并且农村医疗条件远落后城市。相同民事赔偿案件中,农村和城市受害人的赔偿标准也不尽相同。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2014年尽管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城乡居民收入差额在扩大。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表明,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1.50:1,而淇县高于这一比例,为1.70:1。因此,政府在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要关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社会协调发展。
(一)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在财政金融领域,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同时要用好用活国家土地政策,允许农户在土地承包期限内依法向投资者通过入股或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投资用于种植、养殖业发展。要加强涉农乱收费的监管,绝不允许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速度,通过加快城镇化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充分就业机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要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不以户口作为就业、就职、就学、就医、就住的先决条件,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运作方式来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
(四)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科技致富。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是根本,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真正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兴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都需要大量适应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