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09.10.2014  18:26

乡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三化”推进的现状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打造“四个河南”、实施“三大战略”的成效。为此,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依据2013年河南省乡镇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对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供参考。

一、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乡镇1844个,其中1064个建制镇,780个乡。与2012年相比,乡镇总数减少9个。全年变动情况为,乡改镇40个,乡镇改办事处10个,新增1个乡。建制镇中包含100个城关镇、203个国家重点镇以及83个县级政府所在地的镇。全省乡镇共有2361个居委会,其中镇有1670个居委会;全省乡镇共有44586个村委会,其中镇有26668个;乡镇常住总人口为7955.95万人,其中镇有5014.96万人,乡镇户籍人口8607.72万人,其中镇有5412.24万人;全省乡镇行政区域面积为1574.26万公顷,其中镇占地949.77万公顷。

2013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撤乡建镇加速,建制镇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

2013年,全省撤乡建镇进一步加速,有40个乡改镇,全省建制镇达到1064个,占全部乡镇的57.7%。我省建制镇城镇建成区人口为1578.82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0.83%;城镇建成区占地面积为48.8万公顷,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4%,占全省乡镇行政区域面积的3.1%。全省乡镇区域城镇人口占乡镇总人口比重为19.85%,比去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

建制镇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建制镇平均每个镇的人口达到4.71万人,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4.31万人高出9.24个百分点;建成区人口每个镇达到1.32万人,全省乡镇平均水平0.86万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17%。

建制镇经济实力更强。建制镇平均每个镇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245.99万元,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2422.66万元高33.99%;平均每个镇的工业总产值和建筑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05389.40万元和8007.41万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32%和35.54%。

建制镇基本社会服务更完善。建制镇平均每个镇拥有近13个幼儿园、6个图书馆文化站、2个体育场馆、5.3个公园,分别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多出1.78个、0.52个、0.27个、1.12个。平均每个镇拥有83个执业医师、138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分别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多出近20个、27个。平均每个镇有44078.42人参保新农合,24518.3人参保农村养老保险,比全省乡镇平均水平高出7.12%和8.68%。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制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小城镇的加快发展以及做大做强乡镇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全省乡镇区域耕地面积为694.71万公顷,其中设施农业占地面积30.2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38.16万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36%和77.47%。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15.4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6.62%。

一产从业人员为2388.0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6.04%,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种植大户达到了6.45万户。畜禽养殖大户达到了18.31万户。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增加较快。

全省农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为91562人,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4.85%。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到149.6万户,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6.17%。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粮食核心区增产能力,为全省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乡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3年,全省乡镇公共财政收入为44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增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乡镇有83个,比上年增加了35个;平均每个乡镇公共财政收入为2422.66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3.98%,增速提高了19.88个百分点。全省乡镇财政支出为364.9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7%;平均每个乡镇的财政支出为1854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9.72%。增速提高了0.62个百分点。全省乡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达到2799.20万人,占全省乡镇从业人员的53.96%,与上年相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全省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610.2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7.29%。全省乡镇拥有工业企业27.13万个,工业总产值达到41310.21亿元;拥有1.23万个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449.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99.02亿元,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2.27亿元。

全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集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带动了乡镇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支撑了全省乡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乡镇经济实力的增强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外来企业的落户,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3年底,全省乡镇的行政村中,72.36%的村通公共交通,96.71%的村通宽带,87.71%的村通有线电视,70.22%的村通自来水,39.1%的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通宽带、通有线电视、自来水和垃圾集中处理村比例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全省乡镇53.92%的家庭使用自来水,29.43%的家庭使用燃气。乡镇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省乡镇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4165个,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454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7587.22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46%,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160.0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58%。乡镇居民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省乡镇共有市场  9150个,比上年增加了1219个;幼儿园、托儿所 20461个,比上年增加242个;图书馆、文化站 9447个,比上年增加1671个;剧场、影剧院566个,比上年增加129个;体育场馆1784个,比上年增加22个;金融机构网点6222个,比上年增加236个。乡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为乡镇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和条件,乡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乡镇社会经济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农村发展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如下;

(一)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功能较弱,推进城镇化的任务依然很重

城镇建成区是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2013年底,我省乡镇的城镇建成区面积为48.8万公顷,仅占乡镇总面积的3.1%;建成区人口为1578.83万人,仅占乡镇总人口的19.84%。平均每个乡镇的建成区面积为264.66公顷,建成区人口8561.97人。城镇规模偏小,人口数量偏少,城镇规模与快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需求不匹配;吸纳人口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阻碍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二)欠发达乡镇制约经济发展因素多,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差、水平低等问题

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多数处于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城市区附近,这些地区生产力发达,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河南省东南部、西北部地区的乡镇,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小型乡镇企业经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受此影响制约了该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影响全省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乡镇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制约着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空心村”现象突出,新农村建设亟待有序引导推进

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就业吸纳支撑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全省超过1100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农民出现“双巢”或者城乡两栖现象,不少村庄出现空心化的趋势,一些基础设施开始闲置浪费。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缓慢,出现新村搬不进、旧村拆迁复垦难的问题。

(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尚不完善,农村生活环境、教育、医疗、文化保障不足

全省还有27.64%的村不通公共交通,29.78%的村不通自来水,12.29%的村不通有线电视。34个乡镇没有图书馆文化站,650个乡镇没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173个乡镇的执业医师不足10人,占乡镇总数的9.38%;有226个乡镇通自来水户数的比重不足5%,占乡镇总数的12.26%,有756个乡镇燃气用气户数的比重不足5%,占乡镇总数的41%。乡镇的财力普遍不足,教育、医疗、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欠缺等,导致乡镇人才留不住,城镇建设举步维艰,就地吸纳安置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政策制定,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大力向乡镇倾斜,改变目前乡镇经济发展与财力支持不匹配的现状,提高乡镇社会服务保障水平。

三、对乡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以人为本,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推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优化布局,有重点的发展中心镇,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以中心带外围、以大带小、以小补大、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产城互动,通过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繁荣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通过完善乡镇功能吸引企业集聚,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新型城镇有序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乡镇主导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政策,形成特色乡镇产业经济

一方面要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城镇建设与集聚区建设发展,实现园区经济与乡镇产业发展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发挥乡镇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特色乡镇品牌和规模经济,积极招引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和新旧产业的对接。对于发展较快的乡镇可以现有的特色产业为依托,引进新技术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对于发展相对慢的乡镇,绝不能盲目效仿、重复建设,更不能低档次开发、无序建设,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较好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竞争实力、较大市场开拓空间的产业进行培育,形成资源与产业的融合。

(三)大力培育扶持重点乡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培育扶持一批基础较好、区域发展潜力大、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强的重点乡镇,从财政收支分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扩大乡镇自主权,实实在在从政策资金上大力向乡镇倾斜,促进重点乡镇的快速发展。确定一批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加快推示范区建设,突破原有的制约乡镇发展的旧框框,尽快建成一批经济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齐备,产业复合和功能复合的复合型乡镇示范区,为全省乡镇的整体发展提供示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