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文化产业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省八次党代会确定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为河南文化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全省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5.04亿元,增长速度17.1%,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各项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 一、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全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第一产业增加值2049.4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6762.4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3652.27亿元,增长12.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3279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其中,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了和谐中原建设。 (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总量和速度不断提高 1、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5.04亿元,增长 17.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3.32万人,增长5.5%,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2%。
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层别 | 文化产业分类 | 增加值 | 从业人员 |
(万元) | (人) | ||
合 计 | 3950355 | 1233228 | |
核心层 | 核心层小计 | 765398 | 293160 |
一、新闻服务 | 565 | 44 | |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 532605 | 204165 | |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 153789 | 39967 | |
四、文化艺术服务 | 78439 | 48984 | |
外围层 | 外围层小计 | 285900 | 308111 |
五、网络文化服务 | 2397 | 1913 | |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 204924 | 222660 | |
七、其他文化服务 | 78579 | 83538 | |
相关层 | 相关层小计 | 2899057 | 631957 |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 2189723 | 398741 | |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 709334 | 233216 |
2 、文化产业分层增长情况 。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 核心层 2006年实现增加值76.54亿元,实际增长12.5%,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4%,共有从业人员29.32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3.8%; 外围层 实现增加值28.59亿元,实际增长16.4%,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2%,共有从业人员30.81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5%; 相关层 实现增加值289.91亿元,实际增长18.5%,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3.4%,共有从业人员63.20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1.2%。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4:7.2:73.4,从业人员之比为23.8:25.0:51.2。
3 、文化产业分行业增长情况 。在“文化服务”的7个行业类别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2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13.5%,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49亿元,占5.2%;居第三位的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实现增加值15.38亿元,占3.9%;其余依次是其他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从吸纳的从业人员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有22.27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8.1%,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有20.42万人,占16.6%;居第三位的是其他文化服务行业,有8.35万人,占6.8%;其余依次是文化艺术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
在“相关文化服务”的2个行业类别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218.9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5.4%,从业人员39.87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2.3%;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70.93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0%,从业人员23.32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8.9%。
(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 、新闻出版整体实力较强
近年来,河南的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闻出版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机构数为17458个,从业人员20.42万人。全省共有图书发行网点9606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1394个。2006年,全省出版各类图书3883种,总印数达24755万册;出版报纸123种,总印数达到201574万份;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数量猛增。2006年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379种,出版数量为132万盒(张);全省出版物销售数量128213万册(张、份、盒),销售金额达到85.52亿元。
全省2006年共引进图书版权48项,输出图书版权15项,引进输出比例为3.2∶1,与2005年图书引进与输出版权比例是8.5∶1相比,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2 、广播电视成果丰硕
广播影视业持续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近4万人,资产总额82.82亿元,比上年增加14.18亿元,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传输覆盖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事业、产业格局。2006年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8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46套。全省共有电视台18座,电视节目套数164套。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制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91605小时,比上年增加58906小时,增长11.1%;制作广播节目时间296168小时,比上年增加16625小时,增长5.9%。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10247小时,比上年增加29854小时,增长3.8%;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31498小时,比上年增加725小时;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6.51%和96.42%,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15%和0.26%。有线电视用户505.70万户,较上年增加24.84万户,入户率18.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巩固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全省广播电视总收入27.06亿元,行政事业单位总收入20.53亿元,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37亿元,实际创收收入22.11亿元,广告收入13.61亿元,网络传输收入1.43亿元,有线广播电视收视费收入5.14亿元。省电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5强,省电视台经营创收和卫星频道收视率、覆盖率进入全国前十强。
3 、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2006年全省文化艺术捷报频传,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有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安阳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89处,总数跃居全国第二位。
2006年,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3个、文化站2170个,从业人员8344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99个,从业人员10024人;艺术表演场馆152个,从业人员4393人;图书馆136个,从业人员2784人。人民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2006年全省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3.9万场,观众5007万人次,总收入17919万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演出收入5818万元,比上年增长22.7%。全省艺术表演场馆152个,坐席数11.77万个,演出场次7万场次,观众905万人次。全省136个公共图书馆,馆藏量1470万册(件)。博物馆79个。2006年,全省文物业机构数232个,藏品1435495件。全年全省22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39.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其中,接待国际游客75.74万人次,增长26.1%;接待国内游客13063.40万人次,增长30.1%。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2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0处。星级酒店468个,旅行社991家。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个。
(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效益显著
2006年,我省文化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河南出版集团2006年出版图书3247种,图书总印数28266万册;实现销售净收入51.05亿元;总资产达到64.59亿元,比上年增长9.8%。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06年,报业集团出版报纸8种,总印数50339万份;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4%;总资产达到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四)文化消费有所增长
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10.2元,比上年增长11.9%;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为424元,增长10.6%,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6.3%,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0.5元,增长18.8%。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结构仍需调整
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标准分类来看:我省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在2006年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4:7.2:73.4,“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37:20:43相比差别较大,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呈以文化服务为主体的状况,文化服务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文化及其产业单位增加值的57%,相关文化服务占了43%;而我省文化服务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仅27%,相关文化服务占了73%,与全国平均水平在结构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文化服务内部,我省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构成的核心层增加值占73%;而以属于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构成的外围层却仅占27%。这种结构显示了我省文化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现代文化产业贡献的增加值份额偏小。
(二)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
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2006年我省文化产业单位数为218417个。但上规模的文化产业主体还太少。我省每个文化产业单位年创造的增加值平均仅18.08万元,远低于全国46.16万元(2004年)的平均水平。虽然我省有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体,但这些有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主体数量少,相互之间互补性不强,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总体来看,我省文化产业各类单位中,现代性文化企业比较少,综合性文化企业很少见,迫切呼唤能够充分借助现代光电科技,依靠现代资本市场实现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全国知名文化企业。
(三)文化产品出口薄弱,比重太低
我省对文化产品的出口重视不够,出口总量较小,所占比重很低。据郑州海关统计,2006年全省文化商品出口额为5.3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8%。在我省出口的近200种文化商品中,出口额上千万美元的仅4种,出口额上百万美元的仅10种,数量和品种均与文化大省很不相称。
(四)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2006年,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13279元,比上年增长13.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增长11.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1%,已经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85.18元,增长10.7%,但其中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847.12元,仅增长5.2%。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偏低,并且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居民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还不旺盛。消费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发和释放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重点行业
针对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现代文化产业贡献的增加值份额偏小的现状,建议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增加值率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这是由于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增加值率高说明盈利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建议加快以下重点行业的发展。
1 、将文化旅游打造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强劲,文化旅游业增速非常高,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已达1039.85亿元,同比增长30%,增势强劲。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75.74万人次,旅游创汇27376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306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17.95亿元。应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旅游产业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要着力发展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同步联动,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通过着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旅游产业完全能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 、发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服务业的龙头作用
2006年全省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49亿元,同比增长18.8%,总量和速度都居文化服务业7个行业中的第二。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服务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我省的文化产品已经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和优点,具有很多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从发展趋势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河南的常住人口达9392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将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文化休闲娱乐活动释放生活与工作压力,需要寻找心灵的寄托,人们的文化需求将大大增强,从而决定了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需求将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产业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支柱行业。2006年,我省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单位全年实现增加值53.26亿元,占全部文化服务业的50.7%,总量居文化服务业7个行业的第一位。
从国家政策走势看,出版改革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集团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有出版业的发展程度,我省已走在前列,河南出版集团是全省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综合实力居2006年全国服务企业500强中第150位。当前,集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于一体的功能齐全、品牌众多、在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出版产业集团化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出版业的市场格局。下一步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精神,支持出版单位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出版物、未成年人出版物、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出版物等重点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工作。支持出版单位坚持以集约化为重点、集约化与专业化并举、大中小出版单位协调发展的方向,加大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力度。
从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自身属性看,该行业是一个外向型的行业,该行业的产品全部是可贸易文化产品,直接面向全国、全球消费者,本地消费者仅仅是很小一部分,这一点是文化产业其他行业难以具有的,因为一般文化产业都与本地市场、地方文化特色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也正是这一点使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产业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应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代表我省文化形象、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和标志性出版物,最大限度地拓展豫版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版权贸易,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有条件的新闻出版单位设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4 、将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传媒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传媒、纸质传媒、网络传媒等。2006年,我省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38亿元,增加值率高达56.8%,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39.6%的平均水平。“十一五”规划中,我省重点扶持的七大文化产业第一个就是传媒产业。我省广播影视发展的覆盖范围和效果不断扩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易地新建了104台大型中波发射基地,完善了专业广播发射中心建设,正在建设中的省广播电视发射塔迁建工程,被列为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388米高度的广播电视新发射塔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半径120公里内的覆盖效果,成为广播电视无线信号骨干发射基地。随着通信、电视、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大大降低了传媒业运作的成本,从而为大规模运营提供了可能,广播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IT革命的不断深入,影视传媒、网络传媒在日常工作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对于娱乐传媒的需求必将呈现快速的增长,这两方面都将强化对传媒的需求。下一步应坚持改革创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开发,推进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将我省建设成现代传媒产业强省。
5 、加快发展动漫产业
新兴文化产业体现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动漫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中非常重要的行业,以动画、漫画、游戏三大行业为主体,借助电影、电视、出版、音像、电玩、网络、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及衍生产品互相渗透融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它的衍生产品还包括文具、玩具、服饰等众多类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加快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应从动漫、网络游戏、产品的研发孵化方面开始做起,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网络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由于动漫产业的前景,该行业是一个可以作为河南重点行业打造的行业。基于对未来河南文化产业链条的完善,必须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二)多头并举,着力提升我省文化消费水平
我省的居民文化消费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发和释放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制约消费的因素很多,我省目前文化消费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06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6.3%%和2.3%。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低于同期全国6.8%的平均水平,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当前我省居民收入差别过大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建设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人民群众潜在文化需求转化为现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乡的同步协调,农村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潜在的巨大市场。针对目前我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层次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平衡,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以人为本,政策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其次,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钱进行文化娱乐消费;第三,要积极培养农村居民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方式,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以此促进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大项目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2006年文化产业投资额为106.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总量和规模的偏小,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建议在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策划、组织一批我省的文化产业大项目,不仅包括文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而且要策划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项目等。以这些大项目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将“软实力”变为“硬经济”。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方面,一是要扩大产业规模,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核心竞争力强,且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二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三是增加非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想方设法把闲置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文化产业中来,逐步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四是增加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五是完善产业布局,在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良好的地区整合资源,适应区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需求、文化消费特点实际,形成相互错位竞争、相互关联互补的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域。
2007/05/16 17: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