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连续4年无本土疟疾 “诺奖”青蒿素免费用
□记者李晓敏
本报讯最近两天,“屠呦呦”(如图)刷爆了朋友圈,而这皆是因为这位85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刚刚摘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可以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提及疟疾,你可能认为很遥远,因为从2012年开始,我省已经连续4年没有本土感染的疟疾病例,目前所报告的病例全是输入性疟疾。但在历史上,我省却是疟疾大省,发病人数多年位居全国前五。
河南连续4年无本土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张红卫说,人体疟疾分为四种: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以及卵型疟。
我省本土感染的疟疾是间日疟,主要出现在信阳、南阳等豫东、豫南地区,这种疟疾症状较轻,对症治疗后会很快痊愈。他说,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我省已经连续四年没有本土感染的疟疾病例。
不过,在历史上,我省却曾是疟疾高发省份。
据张红卫介绍,从1949年到2007年,我省的疟疾发病人数曾多年位居全国前五,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全省出现过两次疟疾大爆发,涉及全省各个地市,最多时,达到1300万人发病。
幸运的是,后来,经过大病防治,我省的发病人数显著下降,从2010年开始,我省进入消除疟疾阶段。
输入性疟疾快速上升
虽然没有了本土疟疾,但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从2008年开始,我省的输入性疟疾却开始明显上升。
来自省疾控中心的数字显示,今年1月至9月,我省共确诊疟疾病例125例,全是输入性病例,其中,80%的病例来源于非洲。
谈及原因,张红卫认为,这主要和近几年我省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有关,“比如,我省有大批人去非洲等地务工等。”
张红卫说,如果从来源地看,这些病例中,80%来自非洲。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跃杰说,自2009年开始,该院已经收治了200多例恶性疟疾患者。“如果能够提前一周明确诊断,重症疟疾的死亡率会大大下降。”
两位专家均提醒,凡是去过非洲、东南亚等地,有过务工、旅游、经商经历的人要提高警惕,一旦回国后一个月内出现发烧、发冷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当地医院就诊。
对于青蒿素,杨跃杰说,这是一种治疗输入性疟疾的特效药,“我们用的是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类药,目前在我省,这种药是免费。”
中药启发提取到“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969年1月,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该小组最后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10月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河南药学家从芹菜中提取“脑梗药”
对中医于药物研发的“贡献”,河南药学家、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常俊标很认可。
他说,大部分研究药物的人,在研究发明一个新药前都需要一个先导化合物,而这些先导化合物绝大部分来自植物或动物。
“对于懂中医的药学家来说,中医好比是一个地图,会引导着他在找这种先导物时,缩小选择范围。”常俊标说,中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了人类医学的宝库,从神农尝百草到后来历代中药学家的探索发明,把很多天然物中有可能用于治病的成分进行了尝试和归纳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大自然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宝库的话,中医相当于一个宝库指南,会指引着药学家快速地锁定范围,利用中医中药的一些古方寻找到有可能针对某种疾病的一种植物或动物,在这个植物或动物中提取他所需要的成分。
据了解,去年,常俊标及其团队研发的“一类新药布罗佐喷钠”,便是从芹菜中提取了一个活性成分,然后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和改造,提高活性并降低毒副作用而研发出一种结构全新的治疗脑血栓药物。
怎么想到从芹菜中挖宝呢?
“芹菜本身就降血压,对脑血管有好处。”常俊标说,目前这个药已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报临床,预计很快便可进入临床。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