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 崛起中原更出彩:万千乡村 美丽嬗变
商城县培山村风景如画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强调
承载浓浓乡愁,离不开青山绿水、美丽乡村,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不仅是诗和远方,更是关乎亿万农民的一场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吹响了激昂的进军号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原重任在肩。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即使将来城镇化发展到较高程度,还会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
我省已开展新农村建设多年,虽然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底子薄、欠账多的问题仍较严重。
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尚无完善的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缺水少电,手机无信号,春节本是合家团聚的时光,许多人返乡探亲时却不愿住在老家,部分城镇往往出现宾馆爆满的现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原时不我待。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后,河南积极落实中央部署,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成立了联席会议、推进工作办公室。省委农办负责召集改善农村工作联席会议,做好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工作督导,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卫计委等单位各负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工作开展。
“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主要是贫困造成的,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又是重要致贫因素。在我省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场硬仗,要持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让广大农村更洁净、更宜居、更美好。”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申延平说。
在广袤中原大地上,从绵邈山乡到沃野平畴,从庭院巷陌到河流坑塘,畅通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文化工程在如火如荼开展,一场人居环境的全面变革正向纵深推进。
基础设施由弱变强
黄河从兰考县浩浩而去,地处黄河岸边的东坝头乡张庄,曾经脏乱无序、萧条破落。近年来张庄的面貌日新月异,主要干支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处处干净整洁,破屋旧院改建为豫东传统民居,安全饮水工程惠及家家户户,完善的基础设施夯实了脱贫致富路。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畅通工程引发了张庄巨变。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省许多乡村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打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战役后,我省大力推进畅通工程,实施道路、饮水、电网、通信、危房改建等工程,乡村的“里子”越来越结实。
在叶县辛店镇刘文祥村,随着新路铺就,“穿烂鞋带好鞋、出了山再换鞋”的现象不再上演。我省从2014年起实施了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建设农村公路3.8万公里,1.2万多个行政村的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省乡镇通客车率达到100%,越来越密的路网承托起偏远小村的通达梦。
水与人类息息相关,但我省许多村庄却为水所困。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2500多万农村人口和540多万农村师生的饮水问题。2016年起,53个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使202.5万人受益。祖祖辈辈缺水的山村开怀畅饮,高氟水、苦咸水也终于变为许多村庄的历史。
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村电网累计完成投资约470亿元,农网变电总容量同比增长46%,供电能力显著提升,累计完成330万户“低电压”治理。
此外,畅通工程还加快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让群众住得更舒心、更安全。
垃圾污水有效治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垃圾和污水日渐增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现象。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村必须迈过垃圾污水这道坎。
从2014年起,我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净化工程,对垃圾污水实施了全方位、深层次治理,乡村不再脏乱差,向着干净整洁的目标迈进。
处理设备越来越完备。截至去年底,全省84%的行政村开展整治活动。据今年年初统计,80%的行政村配建了垃圾收集设施,县级垃圾处理场达124座,建污水处理厂8440座。保洁队伍进一步加强,全省行政村共有保洁人员19万人,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走进汝州市庙下镇胡庄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中垃圾实现了分类收集,村民用垃圾还能兑换生活用品。目前,汝州市近一半村庄都设有“垃圾兑换超市”。
南阳市新建了微动力、生物净化、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探索污水治理经验。
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乡村好环境,要三分建、七分管。县乡村逐步完善了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等制度,实现了长效保洁。南乐县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最大限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兰考一些乡村不断摸索,逐步建立了“五分钱工程”,每人每天5分钱,进行了保洁市场化改革。
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等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垃圾发电厂,解决垃圾出口问题。
督导机制作用日显。实现了督导考核规范化、检查评比常态化、舆情监督透明化。仅2014年,全省就对市县进行了5次督导考核。此外,连续两年委托第三方进行了民意调查。
我省还加强农村家庭庭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村卫生厕所累计普及率达到80.30%。
林木花草扮靓乡村
今年植树时节,记者在襄城县十里铺镇单庄村看到,村民将一棵棵树苗栽种在房前屋后、主街道两侧及废旧坑塘周围,村里免费提供技术,两三年后统一回收。
这是襄城县“村庄森林”工程引来的新变化,计划今年完成3万亩“村庄森林”建设任务,确保全县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45%。
村庄离不开树木,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承载了人们对美丽田园的多少向往。
我省持续开展绿化工程,要求村内道路、坑塘河道和公共场所普遍绿化,农户房前屋后和庭院基本实现绿化,村庄周边普遍有绿化林带,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绿树围合。
同时,不仅村庄内要绿化,农村公路、田间林网绿化也不能遗漏。十八大以来,全省“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已达51.06万亩,2017年已完成12.39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永城市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推进林业发展,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实现了富民惠民。近年来,该市先后实施了淮防林、小型公益林、速生丰产林、水土保持林等一系列国家、省工程造林项目。截至2016年年底,永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6%,被全国绿委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我省还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种绿、护绿机制,确保村庄永远绿意盎然。
新县沙窝镇汪冲村开展了森林碳汇项目,通过植树造林,把固碳量卖给那些有减排需求的企业或个人。这个项目不仅让村子守住了青山绿水,还让生态释放红利,青山绿水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盏盏路灯温暖群众
我省还积极实施亮化工程,让许多村庄第一次用上路灯,漆黑的乡村夜晚被点亮。
全省各地按照方便农村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安装照明设施,城市周边、产业集聚区周边、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努力实现夜晚普遍有照明。平原和丘陵区村庄,实现村庄出入口、主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等重点部位夜晚有照明。山区村庄,尽量实现夜晚有照明。建立村庄亮化管护机制,确保照明设施正常使用。
马沟村是嵩县九店乡一个偏远的贫困村,山高路险,一到晚上村里漆黑一片,村民夜间外出都是摸黑前行,带着手电筒都胆战心惊。2016年元旦前,村里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山村的角角落落,也温暖了群众的心。
两停岗村位于安阳市红旗渠经济开发区陵阳镇,近年先后投入126万元改造村内路灯61盏,全部为LED灯,实现村内主干道路灯全覆盖,群众夜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成风化人内涵提升
外出务工农民春节返乡,辛苦攒下的几万元几乎全输在了牌桌上。这样的情形,在一些村庄并不鲜见。
近年来农村逐步富裕起来,但很多地方群众精神贫困的问题没有解决。新农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内外兼修才能打造真正的美丽乡村。
我省在大力夯实乡村硬件的同时,还实施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弘扬正能量,健全乡村文明公约,普及文明知识,提升农村软环境。挖掘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截至今年年初,71%的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健身广场,具备图书、医疗、体育、文化、法制等多种功能。原本光秃秃的围墙,如今变身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扮靓了乡村,凝聚正能量,文明乡风更淳厚。
孟州市莫沟村在提升环境、发展产业的同时,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睦家园大讲堂”定期开讲,村风民风发生显著变化。
在永城市演集镇刘庄村,村里将原有的废弃大坑变废为宝,填坑造地,建成了面积约10亩大的文化广场。不光村容变得美观,还使村民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
禹州市文殊镇陈南村建设了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并把全村230多户的家风家训写成对联,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省委农办与省文明办、省财政厅等单位联合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同步发展。鹿邑县等地积极响应,在行政村建设健身文化广场,开展“好婆媳、好妯娌”等活动,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撷英
兰考县张庄村
如今,走进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前村后到处都是成片的树林,座座村舍掩映其中,麦地里长着排排泡桐树,生机勃勃。过去张庄环境脏乱差,近年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配备专职保洁人员,垃圾分类处理,建起了生态污水处理厂、公共厕所,村庄处处干净整洁。主要干支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安全饮水工程惠及家家户户,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
张庄积极发展旅游业,将破屋旧院改建为豫东传统民居。此外还有占地120亩的“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四面红旗展览馆等,乡村新业态正引领百姓走上致富路。
长垣县大浪口村
长垣县赵堤镇大浪口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穷偏远小村。如今,这里却是一个能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在大浪口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没有拆旧建新,奉行的是另一种改善理念:保留原始村落的面貌,打造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村。具有豫北传统特色的四合院式民居,青砖灰瓦、古朴素雅,保留了村落的原始风貌。
目前该村已建成了黄河古道、大浪口渡口、永乐拱桥、荷塘生态区等旅游服务场所,正在建设古豫遗风、荷趣园、芙蕖水街等乡村旅游景区。
平桥区新集村
近年来,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坚持以“不改变原始风貌,通过改造原有住房,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理念,引导村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改水改厕,美化村庄面貌,完善公共服务。全村共流转土地3000余亩,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如今,新集村环境干净整洁,近千亩油菜花芳香扑鼻,数百亩的荷花赏心悦目,盛花期日参观人次达万余。2015年12月被省住建厅评为“河南省首批美丽宜居村庄”,2016年12月被住建部评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济源市花石村
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近年来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共同富裕。
经济基础夯实后,在镇政府扶持的基础上,花石村拿出股份经济合作社中年利润的30%,用于村里水、电、路、气、绿化、亮化、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对各类垃圾违建进行彻底清理清除,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形成了长效环卫保洁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目前,花石村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来这里赏荷游玩、健身运动的人络绎不绝。村里人家家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免费沼气,垃圾、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整理/张海涛)
结语
随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推进,一座座往昔蓬头垢面的村庄,实现了美丽嬗变,39个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
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在我省开展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第三方评估中,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去年达到82%。
“过去住土房、走土路、吃水还靠挑,现在条件不比城里差,村里还建设了滑雪场、万亩采摘园,变化实在太大了。”50多岁的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村民周万成对记者感慨。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中原上下同心,乡村美丽嬗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按照《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全省行政村8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4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新的希望在阡陌间孕育,新的动能在村落里汇聚。中原乡村的未来,必将带给世人更多惊喜……(记者 张海涛)
点评
乡村为谁而美丽
乡村为谁而美丽?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位热衷旅游的朋友曾说,古朴、原生态的乡村才有味道,最好是土坯房、羊肠小道、袅袅炊烟,一些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只会破坏这份美感。
外人眼中的诗意乡村,是不是农民想要的家园?对一座不整洁、不现代、不方便的所谓“美丽”村庄,问起村民感受,回答往往是“不满意”。
当前,广大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质,不是为了表面的美丽,而是为了补齐全面小康的乡村短板,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村民的积极性要充分激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最了解本地的历史和特点,要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人居环境改善之初,就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让村民建设自己的村庄。村庄建好后,农民的归属感、自豪感特别强烈。
要提升颜值,更要提升内涵。农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短板,公共服务和城市也有很大差距,产业发展落后。村庄要干净美丽,更要让农民方便宜居,促进产业发展,“面子”要美丽,“里子”也要提升,乡村要宜居宜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村落的灵魂。乡村要美丽,还需要树立核心价值,弘扬时代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农民有了好的精神风貌,农村形成好的社会风尚,乡村才更有魅力,更加和谐淳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省的一些美丽乡村,如今城里游客纷至沓来,但这不应是乡村建设的初衷。美丽乡村不能仅仅迎合市民的审美需要,其本质不是旅游,而是为乡亲们造福,农民应该始终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只有这样,美丽乡村才能长久美丽下去。(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