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首个团支部1923年在河南大学成立
河南大学老校区6号楼旁边的李大钊雕像
1923年2月,河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开封第一师范成立。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五四运动”在河南,犹如巨石投湖,激荡出的波纹一直持续。随后一段时期,所有的抗争都如履薄冰。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英勇抗争,新思想从小卖部里传播,省内第一个团支部得以建立,成为河南共青团历史的起点。半年多之内“中国先生”李大钊两下开封,一批“河南先生”开始走上救国宣讲台。
小卖部里藏进步书刊五四前后新思想悄然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进步书刊已经悄然在学生中流传。在河南大学校史馆,墙壁上挂了当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师生活动的一些照片。其中,有足球、网球赛事等场面。河大校史馆馆长王学春告诉记者,当时预校与传统的国内办学有很大不同。不仅用外文上课,而且受外籍和留学归国教师影响,在省内较早成立了一批现代社团。比如话剧、篮球、足球,甚至西方独有的网球运动,都在该校有所开展。
与艺术和体育相比,思想的开智更显重要。记者在河大采访时了解到,当年的学生中,马员生和杨放之是最早搞墙报的人,经常在上面刊登一些进步学说,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当年预校由于离市区较远,师生购买东西不方便,马员生、杨放之等人就在校内成立贩卖部,并借此传播进步书刊。据当时预校学生,曾任中国社科院第一任副院长、著名的甲骨学学者尹达回忆,他第一次接受进步思想就是在这个商店。
当时的预校气氛活跃,还体现在老师身上。河大校史馆资料提到,当年有一位叫徐旭生的教师,不仅在开封五四运动期间被选为教师代表,登台慷慨演说,还在学校里积极向学生宣传进步学说。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三·一八”惨案刘和珍被杀后,只有一个独自提着马灯的人去铁狮子胡同向她的遗体告别,此人正是徐旭生。
同一时期,1918年,后来蜚声中外的哲学家冯友兰,也在北大毕业后回到早年求学的开封。他虽然并未亲自参加五四运动,却与几位好友共同创立《心声》杂志,以其新锐的观点,成为当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之独一无二的刊物。
青年运动诞生组织河南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成立
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的“永远跟党走,青春献中原”画册中,留有河南第一个团支部书记冯品毅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表情坚毅、风华正茂。和他一起出现在画册中的,还有早期活跃于河南的共产党员李之龙、恽代英、李求实,光明话剧团团长林亮,河南青年救亡协会开封负责人吴祖贻等青年领袖,革命群像闪耀,史料弥足珍贵。
4月30日,在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科负责人张雪志的帮助下,记者辗转来到开封市西门大街,这里曾是省立开封第一师范所在地。一位在街角打牌的88岁老人告诉记者,一师的遗址就在医院院内。“当时两个学校挨着,一个是卫校,一个是一师。”“您是见过还是听别人说起的?”“我从小就在这儿住。”“那您知道这里曾是咱河南第一个团支部成立的地方吗?”“那个不清楚,时间太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当初的学校已经消失不见,但它们的故事还在流传。
1923年年初,距离“五四运动”已经过去3年半,23岁的河北大名县人冯品毅,刚从北京高师毕业不久,随即踏上了南下开封的火车。这个在“五四运动”中亲历了天安门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并在五四之后选择马克思主义,最终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学生,此行肩负着团中央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接触进步青年教员和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12月,因私借日款被开封学生电告北京的河南主政者、袁世凯亲信赵倜恼羞成怒,逼迫学校解散。大队军警荷枪实弹到各校驱逐学生,从学校门口排列到车站,一直看学生买票上车。当年痛心无奈的一幕,有参与学生回忆起来说:“那次经历,让大家都意识到: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实现愿望。”
新思想,尤其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为河南最早成立的一批共产主义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学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又为组织成立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基础。冯品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开封。共青团开封市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抵达开封的冯品毅很快显示了国人的革命热情。课堂上,他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课堂外,他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并秘密发展了杨庆祯等9名团员。
1923年2月25日,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的第一师范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在开封一师正式成立,这也是河南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冯品毅出任书记,杨庆祯、王德兴任干事。团支部成立后,冯品毅带领9名团员积极投入到激烈的现实革命斗争中去。
团支部成立后不久,沪汉惨案消息传来,冯品毅出任副总指挥,在团支部协助下,领导开封10余万人参加全国致哀日活动大会。随后他还辗转广州、信阳、北京、家乡大名县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发展进步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
1930年,冯品毅在与家人返京途中不幸遇难,终年30岁。
革命前辈的河南身影李大钊八个月内两下开封
就在冯品毅积极领导团支部与反动军阀斗争时,与他相熟,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也把目光投向了河南。他两次南下开封,播撒革命的种子。
坐落在河大老校区的6号楼(现称博文楼),是这所百年名校里最“年长”的建筑。1915年破土动工,1919年竣工,是当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学活动中心。记者4月底来到这里时,大楼正在举行一个有关清朝科举贡院的展览。在博文楼三层,是一个圆拱形的礼堂。91年前,李大钊就是站在这里,向台下几百名河南学子发表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革命演讲。
1924年年底,李大钊应拥护孙中山政策的河南督军胡景翼的邀请,第一次到开封活动。在此期间,受他委派的一些共产党员开始在河南从事建党活动。这其中,一批共产党员如王若飞、萧楚女、李求实等陆续到河南工作。其中,萧楚女,这位我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就直接在开封负责党的宣传工作。李大钊返京后不久,创建河南党组织的任务即酝酿进行。
1925年7月,李大钊又到开封。这是时隔半年多之后,他再次踏上中原大地。8月初,在博文楼三楼礼堂,面对开封各校学子,李大钊发表了名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据当时参与的学生回忆,“那天李大钊穿了一件月白色长衫,人非常多,整个三楼全部被占满,走廊、楼道里都是人,大家都想亲耳听李大钊先生讲话”。李大钊在演讲中说:“我希望中国的青年诸位,全都起来参加现在之国民革命运动,使之早日实现。”铿锵有力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在生前最后2年多的时间里,李大钊为何短时间内两次来到开封?河大校史馆馆长王学春认为,五四之后河南抗争运动高潮迭起,青年们对革命高度热情,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记者刘学增朱琨周斌余淼文白周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