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14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但当前国内外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仍然很大。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增速位次前移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工业)生产增长10.9%,增速较1-8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比前八个月缩小0.2个百分点。2-9月各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7.5%、8.1%、9.1%、10.0%、10.3%、10.5%、10.5%、10.9%;2-9月单月分别增长4.5%、9.3%、12.9%、12.9%、12.9%、11.5%、10.5%、13.3%,工业生产呈现明显平稳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增速居全省第12位,2-8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位次分别为第17、18、18、16、16、16和14位,位次逐月前移,前三季度较第一和第二季度分别前移了6个和4个位次。
七成行业保持增长,半数行业增速加快。前三季度,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76%,19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前十的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5个行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过七成重点产品同比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重点监测的63种产品中,有45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到71.4%。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食品、建材、装备等行业。其中食品类产品大米、饲料、植物油、肉类、方便面产量增长均在20%以上,建材类产品混凝土、耐火材料、建筑板材等产品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装备类产品矿山专用设备、发电设备增速在50%以上,变压器和手机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工业效益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平稳提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03亿元,同比增长10.8%,较1-8月份提升0.5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0.8个百分点。较之去年同期,增速差距不断收窄。
分行业看,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8.4%,20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农副食品、非金属、黑色金属、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等1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15%,对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率为75.5%,拉动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0个百分点。
工业利润波动中不断增长。今年以来,利润增速虽小幅波动,但总体来看,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2.3亿元,同比增长3.9%,较前8个月提高0.7个百分点。
二、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随着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集聚区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实施,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一)高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分别较一季度、二季度加快4.5和1.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1.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
(二)重点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前三季度,对全市工业起主要拉动作用的前10个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1.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6个百分点。其中除纺织和石油行业外,建材、食品、酒饮料制造、化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汽车、医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这8个行业增速均在10%以上。
(三)高成长性产业对全市增长贡献较大
前三季度,全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1.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4.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0个百分点。
(四)小型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09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74.9%,实现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工业的38.2%,构成市场微观主体的重要部分。今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融资、税收、创业、就业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小型企业的活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前三季度,全市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快于大中型企业增速13.2个百分点,对全市贡献率为74.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0个百分点。
(五)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有所好转
从营运能力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0.2次/年,较上半年提高3.4次/年;存货周转率为7.3次/年,较上半年提高2.5次/年。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两项资金”变现能力增强。从盈利能力看,全市销售利润率6.0%,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总资产净利率3.8%,较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高载能行业占比仍然较大。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高载能行业比重达37.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仍然是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高载能行业同比增速1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化学、黑色、非金属行业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这种较高增速难以持续,全市高载能行业增速回落的可能性明显加大。
市场需求形势好、增速较高的行业比重低,对工业增长尚未形成主要支撑力量。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通用设备、文教工美、专用设备、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等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但由于这些行业占比较低,难以迅速拉动工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这五个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市的11.3%,特别是通用设备、文教工美分别增长46.9%和31.2%,但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仅为4.0%,支撑作用非常有限。
(二)企业成本费用压力居高不下
今年以来,受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等不断上涨影响,全市工业利润普遍不景气,加之市场需求萎缩,产成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部分企业形成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局面,严重挤压企业盈利空间,制约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1.2%,较1-8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4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4.95元,较1-8月份上升0.05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3%、11.1%和18.7%,分别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5、0.3和7.9个百分点。
(三)大型企业增速放缓,盈利水平下降
全市大型企业单位数32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量的2.2%,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4.8%,是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虽然9月当月全市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较上月提高4.8个百分点,但累计增速总体呈现放缓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大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8.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市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9.8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5.8%,同比增长7.2%,较1-8月份、上半年均回落1.8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4.7%,较上半年下降4.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少拉动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7.2亿元,同比下降3.0%,较1-8月份、上半年分别下降0.1、7.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8400万元,同比增长1.4倍。
四、下阶段南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虽然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在宏观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背景下,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在目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基调下,要做好长期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因此建议继续把稳定工业运行、促进增速回升作为首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针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强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加强对经济运行热点难点问题的监测分析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运行态势,及时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对工业运行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工业平稳运行 。
(二)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狠抓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谋划,狠抓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开工、达效。优化投资环境,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予以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保证项目建设用地;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加强与央企联系与对接,弥补投资下降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 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建立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针对突出问题和矛盾出台帮扶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转型发展赢得时间。落实好减轻税负、定向降准、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等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果。强化产销对接;强化银企对接,缓解融资瓶颈;加强用工对接,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要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找准结构调整的方向,把握好调整力度和节奏,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