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在我校举行
10月11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济史学会、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大学经济史研究所承办的2014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市开元名都大酒店开幕。
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日本多家高等院校、财经期刊、科研机构的210余名经济史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针对“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主题进行研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兰兮,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赵德馨,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陈锋,我校校长娄源功、副校长张宝明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主持。
娄源功致欢迎辞,代表河南大学向出席大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我校百余年来的历史沿革。他表示,本次会议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纵论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促进经济史等理论基础学科的发展,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陈锋代表中国经济史学会对我校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周到的会务服务表示感谢。他说,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数量多,且范围广、角度新,希望广大中青年学者继续保持对经济史研究的热情。他对近年来经济史学科发展和中国经济史学会工作作了简要总结,希望经济史研究工作能够越来越好。
开幕式后,张东刚作了题为“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大会报告。他指出,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迫切需要。这其中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二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建设一批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三是建设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四是建设全方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五是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条件支撑体系;六是建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七是建设“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体系;八是建设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九是建设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刘兰兮作中国经济史学会工作报告,回顾了近年来经济史学科发展的进程,充分肯定了经济史研究领域发展成就。随后,董保民、张忠民、王玉茹、马颖也分别作了经济史研究领域相关主题学术报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据悉,本次年会为期两天,共收到论文170余篇,涵盖了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广泛课题,体现了学会活动紧扣学史以鉴今的特色。根据提交的论文主题,参会学者将分八组同时进行报告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题,从经济、历史、社会等不同视角,就量化历史与新经济史、区域经济与商业发展、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中外经济史比较、财政转型与金融演变研究、工业化历程与企业史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当天上午,张东刚还听取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情况汇报,并对基地建设和科研改革等工作进行了指导。下午,在关爱和、娄源功等的陪同下,张东刚到明伦校区参观了古代科举书院文化展、文物馆及近代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