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尉氏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概述

07.08.2015  12:11

今年以来,尉氏县产业集聚区按照省市县关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签订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持续发展,全面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上半年建设情况

1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上半年新增建成区面积0.1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6.4平方公里;入驻“三上”企业16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97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05亿元,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5亿元,增长25.3%;税收收入完成3.5亿元,增长23.5%;上半年末从业人员6.8万人,增长10.5%。

2 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达18家。2015计划新开工28个亿元以上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04.5亿元;目前已开工16个,完成投资58亿元。

3、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产业集聚区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园区道路、生态环保、通讯、消防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如今尉氏县产业集聚区已建设了“八纵六横80公里长的道路框架,建成了60公里长的强弱电网络。2015年,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8亿元。上半年新修道路12公里;供排水管网33.8公里;投资300多万元5条道路绿化工程;投资774万元6条道路亮化工程;投资678万元解决园区企业安全饮水。

4 、招商引资情况

2015年,产业集聚区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上半年,利用市外资金65亿元,增长25.3%,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个,也已开工建设。

5、平台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通过银企对接,已为企业融资2.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又投资1200万元打造了现代化的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提供电子商务、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和行政服务等各项保障,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

6、新业态发展情况

下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迈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1、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道路框架已基本形成,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如道路绿化、亮化、供水。

2、融资难;虽然已通过政府投入和吸纳民间资本的方式建立了几家投融资担保公司,但还不能满足集聚区部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融资难仍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瓶颈。

3、技术工人招工难;从经济发展看,企业对工人技能的要求进一步升高,但是目前技术工人较少,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三、下半年推进集聚区建设的计划和措施

1 、抓转型、促升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015年集聚区将抓住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政策激励等关键举措,在发展中调整转型,在转型中促进发展。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带动战略,争创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以产业链整合提升为重点,绘制好产业链图谱,强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2 、抓招商、促投资,着力培育经济发展后劲

持续开展大招商,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通过招大引强,筹措资金,吸引人才,快上项目,借力发展,实现投资总量的不断扩大。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 切实改变以往“大呼隆”式的招商方式,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围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富士康配套等支柱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招商门槛,认真执行联审联批制度,严把项目入驻关。 二是强化项目带动。 园区将认真研究国家投资重点和取向,围绕国家确定的投资领域,抓好重大项目的包装、论证,做好政策、项目、资金的对接落实,强力推进新开工项目。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落实优化投资环境、保护客商权益的具体举措,健全服务外商长效机制;大力改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整合提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客商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3 、抓服务,着力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要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重点突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标准化厂房、商务办公等生产性配套设施,为产业和人口加快集聚创造条件。 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要大力培育和规范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不断完善研发中心、商务服务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中心、环境保护和污染监控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要适应现阶段产业集聚区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和推动医疗、就业、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走向社会化;要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引入竞争机制,优选后勤服务公司,完善集聚区内餐饮、酒店、商贸、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