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三门峡市蔬菜生产稳步发展

06.02.2016  11:31

蔬菜作为三门峡市一大特色农业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方面作用显著。为持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三门峡市按照“一增二建三发展”的要求,即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发展设施蔬菜及特色单品种蔬菜和高海拔越夏蔬菜生产,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努力提升种植效益,推动了全市蔬菜生产的稳步发展。据统计,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02万亩,蔬菜总产量(含食用菌)达到115.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5.0%。2015年全市蔬菜产值(不含食用菌)达20.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4年增长5.9%;食用菌产值23.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4年增长6.7%。

一、蔬菜生产主要特点

一是设施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三门峡市以创建标准示范园活动为契机,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和项目资金投入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设施蔬菜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新增蔬菜大棚1000个,其中高标准日光温室100个。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2.94万亩,设施蔬菜产量达到8.74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长7.7%和7.5%。其中:设施黄瓜产量2.2万吨,较2014年增长7.0%。

二是蔬菜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提高生产能力,提升种植效益。三门峡市蔬菜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为菜农提供技术、信息、物资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方位服务,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注重培训,加强指导,努力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管理技术。为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蔬菜部门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和板报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宣传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提升蔬菜的品质和档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技术。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和蔬菜加工、保鲜、贮藏、包装等实用技术。全年共引进番茄、辣椒、黄瓜、白菜等新品种30多个。在湖滨区新建日光温室79000平方米,发展反季节蔬果生产、物流配送及休闲采摘旅游等项目。

三是食用菌生产快速发展。一是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掌握新型栽培技术。随着天然林保护政策的逐步加强,依赖木屑生产食用菌的栽培模式亟需调整。市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农业部在三门峡市举办了“全国食用菌标准园建设规范与栽培技术培训班”,请专家讲授新的栽培技术,交流生产经验,向精细管理要效益。二是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菇农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解决生产难题的能力。三是引进珍稀菇种,开辟增收新路。当前,卢氏县从四川引进的羊肚菌种植项目,首批试验种植13亩已取得成功。三门峡市特色食用菌栽培技术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食用菌生产前景广阔。2015年全市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达到7.42万吨,与2014年相比增长8.4%。其中:香菇干品产量4.73万吨,同比增加0.29万吨,增长6.5%;蘑菇鲜品产量2.01万吨,同比增加0.29万吨,增长17.0%。

四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较快。随着蔬菜需求向多样化、高档化、新鲜化的发展需要,提高蔬菜品质、发展无害化蔬菜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市政府明确提出把菜篮子的食品安全作为菜篮子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并制定发布了《无公害蔬菜》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管理办法。三门峡市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示范、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了蔬菜竞争能力。

五是蔬菜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三门峡蔬菜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更趋合理。从蔬菜种植结构来看,大路蔬菜有所下降,经济效益较高的精细蔬菜产量增加。2015年全市大白菜产量9.91万吨,同比下降4.1%;白萝卜产量12.84万吨,同比下降20.4%;黄瓜产量10.17万吨,同比增长11.4%;长豆角产量2.49万吨,同比增长12.0%;西红柿产量11.86万吨,同比增长19.4%。

二、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目前蔬菜生产以菜农自己投入为主,大多是单家独户生产,且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加上生产设施较差,排、灌、路、电等配套难以到位,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造成抵御旱、涝、冰雪等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约了生产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规模小,种植分散,品牌效应不明显。三门峡市虽然创建了一批无公害蔬菜和有机产品基地,但是规模不大,蔬菜企业实力不强。无论是夏菜还是秋菜,均处于自产自销阶段,受宣传、技术制约,知名度低、产量小,市场竞争力弱,难以满足蔬菜贩运大户的需要。

(三)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和规模有待提高。三门峡市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偏小,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再加上土地流转难度较大,温棚集中连片发展受限,一些大户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温室大棚建设,阻碍了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产量占全部蔬菜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为6.3%和7.6%。

(四)蔬菜生产缺乏有效保障。大规模发展蔬菜生产资金短缺,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较差,自然风险大,种植蔬菜又没有政策保险,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菜农损失惨重。

(五)蔬菜生产存在安全隐患。菜农对生产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使用化肥、农药过量,容易造成蔬菜生产基地环境恶化。大棚连作障碍严重,连作时间长,导致蔬菜各种生理病害发生,为达到防治效果有时加大农药施用量,因而直接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安全。

三、促进蔬菜生产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议政府建立新菜地建设发展基金,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保险体系,政府搭建平台为蔬菜生产保驾护航。

(二)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产量品质。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杜绝使用高毒农药,注重使用有机肥。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优质、绿色、无公害为发展方向,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菜农种植水平。

(三)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调整设施蔬菜产业布局。要继续全力打造设施农业园区,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超时令的蔬菜,提升设施农业生产效益。要依托城市需求,服务市民餐桌,加强品种结构调整,提高品种的经济效益。对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蔬菜的栽培技术要进行组装、配套、更新、升级,增强技术储备,尽快形成自己的技术方案,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

(四)加强病虫害综合治理。蔬菜种类多,生产周期短,生态系统不稳定,导致病虫害种类多,防治难度高,目前,尚无一种防治措施和技术是绝对安全、有效的。病虫害是蔬菜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作物管理的系统范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走综台治理的道路。即要协调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技术,必要时科学台理地运用化学防治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