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大师常香玉】常派传人努力传承大师艺术

30.05.2014  12:38

常香玉大师代表剧目《白蛇传》(资料照片)   常香玉大师代表剧目《拷红》(资料照片)

常香玉大师的大女儿常小玉回忆说,和母亲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时,“她说过一句话很触动我,朱军当时问她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她回答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把我的艺术接下来’。其中也包括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我是儿女中唯一一个职业演员,但我不敢说把她的艺术全部接下来了。我当时非常自责,就暗自发誓从现在开始起,一定要把这个缺失给弥补了。

在采访常香玉大师的二女儿陈小香时,她的一番话也让大河报记者动容:“母亲去世前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她拉住我的手说:你身体不好,一定要把身体弄好,把妈妈的艺术传下去。”为了把常派艺术传承下去,大师的后人、弟子一直在努力。

王希玲:为戏曲艺术培养后备力量

王希玲回忆起当年和老师一起排戏的情景时,感觉往事历历在目:“1974年,我在郑州市豫剧团,常老师过来跟我们一起排《红灯记》,她演李奶奶,我演李铁梅,常老师当时就表扬我说真会演戏,而且这出戏我比较熟,常老师还会虚心地问我。常老师说:‘我学戏没什么特殊经历,就是纯粹靠练。’后来就是1975年,我们和常老师一起进京演出陈宪章老师的《柳河湾》,当时常老师还带了一出戏《花木兰》。在跟老师学戏的时候,就感受到常老师对演戏的认真,她平时就教我们说:‘演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小时候练功,我父亲让我站在十米之外,一个字听不清就打,从小就经过了比较严格的训练。’因为我和常老师声音不一样,在排戏的时候,每一句每一段,常老师都会唱三十几遍给我听,特别认真。

王希玲说:“因为我创办了王希玲艺术学校,老师在世的时候曾对我说过:‘希玲,你身上的担子更重一些。’我当时说,我一定会好好办学,为常派艺术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而老师马上就说,不是常派,而是整个戏曲艺术。

虎美玲: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学习她的精神

虎美玲告诉记者:“常老师对艺术的认真,都在那句‘戏比天大’里,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点点滴滴做起来非常难。作为一个演员,为老百姓唱戏,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条件,都应该义不容辞。我现在从业50多年了,很有体会,在演出时,有观众听完之后不愿意走,还想让我们再唱一段,尽管有时候很累,但是也会觉得这是对我们台上演员的一种极大的尊重。到现在我还经常在演出常老师的《大祭桩》、《花木兰》、《断桥》这些戏,还有跟老师曾经合作演出的《红灯记》、《柳河湾》,为了纪念她,我们还把《大祭桩》拍成电影,并且在国际上获了奖。我这么多年,也一直在把常派艺术传给我的徒弟,像杨红霞、连德志,杨红霞就是在河南省青年戏曲大赛中演唱了常派剧目《花木兰》一战成名,获得第一名。我已经68岁了,天天都还在演出,学习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观众愿意听,我就愿意唱,我觉得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学习和弘扬她的精神。

高玉秋:常派艺术的味道一定要对

谈到怎样更好地传承老师的艺术,高玉秋说:“豫剧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常老师生前经常会说,不要把玫瑰、百合全部变成牡丹,于是她让小玉去跟着陈素真大师学戏,让我去给阎立品大师配戏。那一代能成‘家’的,必须有宽广的心胸。我们应该精诚团结,好好学习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对其他艺术也要认可、接纳、欣赏。

继承常派,首先要有严谨的纪律规范,不能懒,基本功什么的要练扎实;其次,还要尊重这个流派艺术的科学性,抓住唱腔吐字上的特点,以情带声,不能丢掉本色;再者,对这个流派也要有信仰,对艺术要崇敬。前一段我去指导年轻演员排《破洪州》就分文不取,这里面就有我的信仰。

高玉秋特别提到了去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之后进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豫剧本科生:“现在我们有了一帮豫剧本科生,这群孩子上了大学后,重担就在他们身上,希望能看到他们这些后备力量的成长。常派留下的东西很丰富,我们要去探索。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技术条件怎么变革,常派艺术的味道一定要对。

常小玉:戏不是老师一教就成了

常香玉对艺术的认真态度让常小玉记忆犹新,她说:“为啥说她戏比天大呢?妈妈在演戏时一点都不马虎,有一回我发高烧,结果是爸爸送我去住院的,当时我就想,为什么别人家的妈妈都去医院看孩子,我的妈妈都不管我?我这个妈妈不一样,不像人家的妈妈那样给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我从来没有这感觉。后来才知道她的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

常小玉说:“在豫剧一团工作时,有一次我因为私事迟到了5分钟,结果老太太当着全团的人批评我,那时我都当主演好多年了,我可想不通啊!但老太太就认死理,你错了就是错了。她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在演出之前绝对不说任何闲话,就坐在那儿静静地候场,她还告诫我不要乱说话,要静下心来想戏。现在这也成为我的习惯了,哪怕只是两段清唱,我在上场之前也绝对不说与戏无关的事。

常香玉时常告诫子女,要演好戏,先做好人。常小玉说:“2012年,我在《梨园春》的收徒仪式上收了刘秋萍、朱旭光和张培培三个弟子,我的学生基本都是唱念做打俱全的。年轻人学习和练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经过舞台磨练,自己加以体验,所有的戏不是老师一教就成了,要苦练,要领会,要真正学到手才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寂寞的过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能坚持就会胜利,不能坚持就半途而废。

陈小香:经典的东西不能随便改

陈小香一直从事常派豫剧教学工作,传授常派真假混合声唱法、特点和艺术风格,系统地传授常派艺术的精髓,其中专著《常香玉演唱艺术研究》还获得了“首届河南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2013年,她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陈小香的体会是带出一个好苗子不容易,“学生得掏心掏肺地学,老师得掏心掏肺地教,学艺术不能有杂念在里面,一不图名二不图利,要看他们的人品和学习态度后我才能答应正式让他们拜师。”陈小香介绍说,目前身边有五六个弟子,“我的想法是让他们都继承到位,这是第一步,如果继承都不到位,把人家教偏了,再过两三代,常派就绝迹了。当教到一定的层次,就让他们带学生,我来指点。传和学是两个概念,戏曲流派不光要继承,还要达到传承的阶段才算可以。

陈小香很欣慰母亲有远见,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逼着自己做声腔理论研究,“当时我不干,认为太苦,既出不了名,也挣不来钱。我光想出去唱戏,结果老太太就摁住我说:你要知道有比钱更重要的,有拿钱买不到的,那才是宝贝”。

对于传承中面临的是回归还是创新的问题,陈小香说,母亲对戏曲改革的看法是“豫剧的各种流派和板式是非常优秀的,要在这个基础上创作新剧目”。陈小香说:“现在好多戏被改得不像样。《杜十娘》里的几段唱腔,老太太嘱咐我如果将来要做音配像,就把它们改一下,我试了几个版本都不敢下决心改,觉得不如原版,这虽然是老太太交代的,我也不敢轻易改。经典的东西不能随便改。

如何把握常派艺术的核心?陈小香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道:“常派艺术包括其他流派的核心都是唱腔艺术。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认真领略大师的唱腔、灵魂,不能光学浅表的东西,得神似,因为每个人的声音条件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要学常香玉的方法,演唱技巧和声腔灵魂,再进行系统的专业化训练。

常如玉:母亲用一生告诉我们戏比天大

常香玉大师的小女儿常如玉作为河南省常香玉基金会理事长和香玉小学名誉校长,也一直为常香玉艺术和精神的传承在做不懈的努力。记者和常如玉电话联系采访时,她在给记者发来的短信中说:“父母亲一生热爱戏剧事业,用毕生的心血研究和探索实践豫剧文化,常派艺术享誉中原乃至全国。我作为母亲选择的接班人,虽长期以来坚持不懈苦苦探求传承之路,但至今未见一二成效。在母亲十周年祭奠之际,更叫我深感时间紧迫,传承常派艺术迫在眉睫,责任之重大,抢救遗产之火急,渴望各界热爱母亲和常派艺术的人士支持我们,把香玉剧社精神和常派艺术继承、传承下去。

常香玉的心胸之开阔是常如玉心中的光辉榜样,“2003年,我从美国回来照顾老太太,就一直在做母亲艺术的传承和继承工作,我悟出来一个道理,你要想做得好,就要有正气,有正能量。在工作中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时,我会想起妈妈的一句话,‘你站到人家的位置想想,如果你是他,你的感受是什么?’另外,我常陪她看电视,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节目,我就会挑毛病,妈妈就会说他们很不容易,能达到这个程度就很不容易了,你要上去不一定比人家强。妈妈永远抱着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心态。

常如玉还希望通过大河报向读者转达一句话:“我的母亲父亲用一生的行为告诉我们两句话——国比家大、戏比天大。人人都有这种精神,都会把他的本职工作做得很好。

汪荃珍:让年轻演员更好地学习常派艺术

说到拜常老师为师以后的情形,汪荃珍心中满是幸福感:“跟着大师后,我们这些学生经常就是两手空空去,回来时吃的喝的拿一堆,满载而归。老师对我们的生活都很关照,一直叫我们锻炼好自己的身体。那个时候团里条件有限,我们总是到常老师家去用她个人练习用的服装道具,对我们来说,常老师的家就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我们感觉很舒心很幸福。一直都觉得常老师不仅仅是人民艺术家,更是一个有情感的艺术妈妈。

身担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重任的汪荃珍对年轻演员如何更好地学习常派艺术思考了很多:“首先,我们要经常演出常派的经典剧目,要与时代、年轻人接轨,要与时俱进,固本求新,让常派艺术继续向前发展;其次,要经常搞一些演讲教学活动,请常小玉、陈小香这些常派传人来讲授课程,她们对常派声腔理解比较透彻,对于常派的继承很有益处;第三,尽快恢复更多的常大师代表作,尤其是留下的音像资料,要通过政府专项基金,去挖掘这些传统剧目,并把他们推向市场,让后人能够学习。

王惠: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常派艺术

由于还有一个身份是常老师的侄媳妇,王惠说:“我们是亲上加亲。1988年常老师到省豫剧一团筹措香玉杯艺术奖的基金,就带着我们巡演,我跟着老师学了许多戏。在跟着老师学戏的这段时间里,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她对艺术的认真。她对学生在艺术上的要求很严格,学生不会的都会反反复复地教。像《五世请缨》里那句‘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老师就一直反反复复教我,‘要以情动声,眼睛要看到那个画面,心里要想着那份感情,为啥要这样唱,一定要领悟’。

在河南豫剧院一团排演的现代戏《常香玉》中,王惠饰演老年常香玉,“因为和老师有生活基础,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我脑海里,每次演出的时候,就觉得和老师之间似乎有一种感应。最近这些年因为一些事务的耽搁,像《五世请缨》、《花木兰》、《断桥》、《大祭桩》演得也都比较少了。对于常派艺术的发展,我认为一定要在继承常老师的同时,根据自己声腔身形的特点来发展,不能把常派艺术给学死了”。

小香玉:跟豫剧有关的活动尽量去参加

今年是奶奶去世十周年,一直在想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事实上,每年到这个时候,心里都会有一种感觉,还能做点什么更有意义的事。”从小在常香玉大师身边长大的小香玉说,“对老人家的缅怀,更重要的是把老人家的精神融入平时的工作中,把豫剧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现在,常香玉大师常说的“戏比天大”也是她的座右铭。

熟悉小香玉的人都知道,小香玉不单是河南卫视《梨园春》的常客,更是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座上宾。“凡是跟豫剧、跟戏曲有关的活动,我就尽量去参加,通过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当评委或者嘉宾的方式来说戏曲的好。

对于观众的质疑,小香玉怎样看待?“如果有人有其他看法,接受。”略为沉思,小香玉干脆地说,“每个人有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有争议总比漠视强。我希望让豫剧、让戏曲能走出去,能成为最新的、最有高度的东西。

为了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豫剧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小香玉很早就投身艺术教育事业,开办了艺术学校。2010年8月,她又在北京开办了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希望能给学生普及这种民族文化,能让他们比较完整地传承豫剧艺术的精髓。”小香玉说。

范军:演员一定不能有架子

范军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的严谨:“每次去老师家学戏的时候,老师总是提前20分钟等着我。即使是三伏天,她也要把领子上的扣子扣好。我对她说,老师,我又不是外人,您干吗穿得这么周正,怪受罪的。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们不能让自己太随便了,这是对你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学艺更是这样。’常老师一直告诉我,要多为人民歌唱,演员一定不能有架子,她已经把心系老百姓融入到自己生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