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 正气为官
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者,敬畏也。常言道,“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常怀敬畏之心,才能知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三畏”以“离地三尺有神明”来表现对道德的敬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妨从封建社会的迷信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参悟其中为官之道,心存敬畏,正气为官。
朱熹云:“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心怀敬畏,才能心身有所正;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即便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领导恰恰缺乏这样一颗“敬畏之心”,他们淡漠群众呼声,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之上,把“会灵活变通”视为开拓精神,把“不拘小节”当做“行大威”之论,长此以往,内心的“私”和“贪”便会滋生蔓延,助涨腐败分子随性而为的嚣张气焰。
率性而为,说到底,是对纪律的蔑视,对法规的挑衅,是欲望突破底线约束的叫嚣。唯以明确干部的“边界意识”,强化干部对法纪的畏惧感,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心有所畏,才能保证为官不会“剑走偏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纪律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行为准则,敬畏纪律是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常存敬畏之念,将纪律作为为官戒尺来牢固官念、约束官行,党员干部对党的信仰才能更坚定,内心才会有正气,精神才会崇高。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自觉按照党的纪律办事,不越红线,不入雷池。要将党的要求转化为个人追求,转化为为民服务的行动,在为官从政中,真正做到用权为民,为民谋利。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守住做人为官的德行、规矩和准绳。诚如易中天所言:“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在乎自己;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后就什么都不是;而一个民族如果什么都不敬畏,那就不但难有长进,没准连家底都保不住。”(安佳韫)党员干部唯有在“吾日三省吾身”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行,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去锻造自己、磨练自己,才能在敬畏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达积聚德业、累进功绩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