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201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加强民生保障。然而,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遭遇严寒期,转型“阵痛”初步显现。
一、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421.16亿元,全省排名第6位,同比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4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53.27亿元,增长4%;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2亿元,增长4.4%。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 初步统计,2015年新乡市小麦播种面积445.1万亩。今年小麦麦苗出土均匀,群体充足,个体健壮,苗情总体状况良好。其中,一类苗77.6%,二类苗13.6% ,三类苗8.8%,苗情略好于去年同期。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一季度实现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10.28万吨,增长1.6%;实现禽蛋产量7.82万吨,增长2.9%;实现牛奶产量6.72万吨,增长-5.3%。
(二)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全省排名第16位。分轻重产业看,轻工业增长0.8%,重工业增长4.2%,重工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85.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一季度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3.1%,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增长0.8%。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正增长行业18个,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六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均超过5%,分别为7.1%、11.8%、7.2%、9.2%、5.3%和8.8%,增速分别达到3.8%、12.5%、22%、15.1%、9.1%和9.8%,六大产业合计拉动全市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个百分点。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七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5%,分别达到16.5%、26.1%、19.9%、86.6%、22%、15.1%和30%,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4.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个百分点。从全市重点产业看,一季度全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煤化工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4%,比全市水平高2.8个百分点;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冷等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2.6%,与全市水平持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2.63亿元,全省排名第6位,同比增长3.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7.18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136.45亿元,增长11.8%,第二产业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70.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来看,全市累计施工项目404个,比1-2月份增加80个,完成项目投资207.59亿元,增长10.8%。本年新开工项目22个,比1-2月份增加21个。全市亿元及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4.16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71.8%,增长12.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个百分点。
(四)产业集聚区稳步发展。 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8%,比全市水平高4.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1%,比去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5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99亿元,同比增长-7.5%。截止3月份,集聚区在建施工项目124个,其中,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107个,10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3个,新开工项目3个。
(五)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全市第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3亿元,增长11.5%,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75.58亿元,增长7.4%。其中,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第一季度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18亿元,占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7%,增长7.1%,对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达95.7%,拉动限上企业零售额增长6.8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消费发展较快,一季度实现零售额66.28亿元,拉动零售总额增长7.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重点监测的产品零售额显示,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1.4%,汽车类增长15.5%,中西药品类增长-12.3%,书报杂志类增长1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2%。
(六)货币信贷平稳投放。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81.15亿元,全省排名第7位,同比增长12.8%,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8位;各项贷款余额1229.78亿元,全省排名第5位,同比增长13.3%。从新增数量来看,全市一季度存款余额比年初新增186.67亿元,比去年同期高65.2亿元,比年初增长9.9%,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54.71亿元,比去年同期高7.06亿元,比年初增长4.7%,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从存贷款结构看,各项存款中,住户存款1356.6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476.51亿元,二者合计占全部存款余额88%,其中,各项活期存款689.97亿元,各项定期及其他存款1143.19亿元,定期存款占比62.4%;各项贷款中,住户贷款366.4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63.31亿元,其中,各项短期贷款619.82亿元,中长期贷款583.96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48.5%。
(七)财政收入有所回升。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74亿元,全省排名第4位,同比增长-2.8%,比1-2月份回升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11位。其中,全市完成税收收入25.54亿元,全省排名第4位,增长-1.8%,收入总量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3.5%。各项税收中,增值税收入3.4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9.8%,增长0.4%;营业税收入7.46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21.5%。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1亿元,全省排名第9位,增长-1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6亿元,增长-9.2%;公共安全支出2.55亿元,增长-0.3%;教育支出9.48亿元,增长-26.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9.04亿元,增长5.1%;医疗卫生支出10.72亿元,增长11.9%。
(八)物价温和上涨。 1-3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1,同比上涨2.1%。分类别看,居民消费价格八个组成部分呈现“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物价上升,同比分别上涨2.2%、3.0%、3.9%、3.4%、2.5%、1.4%,而烟酒类、交通和通讯类则同比分别下降1.4%和 0.3%。
二、各县(市)、区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工业生产:从各县(市)、区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看,有9个县(市)、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水平(3.5%)。其中,经开区最高,达到16.4%,比全市水平高12.9个百分点;高新区次之,增长15.5%;封丘县第3,增长13.9%。增速低于全市水平的5个县(市)、区分别是红旗区、卫滨区、新乡县、卫辉市和平原示范区,分别增长-0.3%、-3.8%、-6.9%、-55.6%和-2.6%,分别比全市水平低3.8、7.3、10.4、59.1和6.1个百分点,增速最低的卫辉市与增速最高的经开区相差7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6%)相比,平原示范区增速最高,增长31.4%,比全市水平高27.8个百分点;获嘉县次之,增长30%,比全市水平高26.4个百分点;延津县第三,增长24.5%,比全市水平高20.9个百分点。而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新乡县、卫辉市、高新区增速均低于全市水平,分别增长-3.4%、-17.7%、-40.8%、-27.7%、-16.2%和-22.8%,比全市水平低7、21.3、44.4、31.3、19.8、26.4个百分点,增速最后的牧野区与增速最高的平原示范区相差72.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县(市)、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势比较平稳,与全市水平(11.5%)相比,只有高新区和经开区两个区的累计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速分别为13%和11.7%,高出全市1.5和0.2个百分点。新乡县与全市水平持平,其他11个县(市)、区中,辉县市、卫辉市和平原示范区增速最低,分别增长7.1%、4.9%和4.8%,比全市水平低4.4、6.6和6.7个百分点。
财政与税收:一季度,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经开区、平原示范区、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原阳县10个县(市)、区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分别增长8.5%、10.5%、10.3%、15.5%、5.1%、5.1%、12%、12.7%、13.1%和11.5%,比全市水平(-2.8%)分别高11.3、13.3、13.1、18.3、7.9、8、14.8、15.5、15.9和14.4个百分点。而红旗区、高新区、新乡县、辉县市和卫辉市5个县(市)、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分别占全市比重5.6%、6.1%、3.5%、17.3%和5%,合计占比达37.5%,但是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增长-2.9%、-6.8%、-28.8%、-2.7%和-8.3%。税收方面,卫滨区增速高于30%,达到35.2%,比全市水平(-1.8%)高37个百分点;凤泉区次之,达到22.6%,比全市水平高24.4个百分点。而红旗区、高新区、新乡县、延津县、辉县市和卫辉市这6个县(市)、区的税收收入是负增长,分别增长-2.9%、-5.3%、-19.2%、-0.2%、-2.9%和-12.3%。
三、开局形势不利,全市经济面临困局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经济数据呈现全面下滑态势。全市一季度GDP增长4.1%,比去年同期(10%)低5.9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水平(7%)低2.9个百分点,增速位次由去年全年的全省第6位下滑至第16位。GDP增速的下降主要受第二产业增速严重下滑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60%,增长4%,比全省水平低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7.2个百分点,在全省位次也从去年全年的第5位下滑至第16位。
具体来看,工业方面,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3.5%,比全省水平(8.6%)低5.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12.5%)下降9个百分点,在全省位次由去年全年的第4位下滑至第1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比全省水平(16.3%)低12.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21.3%)低17.7个百分点,在全省位次由去年全年的第13位下滑至第1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比全省水平(12.3%)低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13.6%)低2.1个百分点,在全省位次由去年全年的第6位下滑至第15位。
(一)工业负增长面扩大。 一季度,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负增长行业达到1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行业,几乎与正增长行业数量对半。从总量占比上看,15个负增长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37.1%,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下拉作用最大,一季度增长-36.9%,下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个百分点。而造纸和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0.6、0.4、0.4、0.2及0.3个百分点,虽然单体拉低能力有限,但是合计拉低全市增长2.6个百分点。从用电量和税收情况看,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9.8%,比1-2月份下滑1.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4.2个百分点;国税部门显示一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增值税合计9.08亿元,增长-5%,企业所得税合计1.44亿元,增长-54.8%,各项税收合计增长-17.5%。
(二)投资动力不足。 相比于1-2月份,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面下滑。其中,一产由1-2月份的97.8%下滑至24%,二产由1-2月份的25.4%下滑至11.8%,三产由1-2月份的2.3%直接下滑至负增长区间,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投资总量占全市投资的40.8%,一季度的负增长,直接拉低全市投资增长3.1个百分点。从项目来说,投资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项目建设的增长。一季度,全市在建施工项目404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99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07.59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仅排全省第17名,项目个数及投资额均不理想。同时,今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22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0个,计划总投资37.55亿元,同比增长-59.5%,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占施工项目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4.4%下降至2.1%。新开工项目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对全年投资增长产生影响。
(三)房地产市场低迷。 一是资金来源紧缺,一季度,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35.04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在全省排倒数第二;二是新开工少,一季度全市新开工房屋施工面积69.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1%;三是销售情况不佳,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8.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商品房销售额21.75亿元,同比增长-36.7%。与此同时,商品房待售面积22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3%,其中,待售1-3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119.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7%,而待售3年以上商品房面积仍然有0.4万平米未出售。从税务数据看,全市一季度契税完成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38.1%,土地增值税完成1.43亿元,同比增长-12.1%,整个房地产各个环节的发展情况均不太理想。
(四)集聚区发展形势严峻。 今年一季度,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去年同期(18.9%)下降12.1个百分点。其中,新乡经济技术集聚区、新乡市新东产业集聚区和卫辉市产业集聚区三家产业集聚区一季度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负增长,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9.8%、20.3%和22%。而集聚区投资状况更为严峻,一季度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99亿元,同比下降7.5%,其中,投资负增长的有5家,分别是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2.8%)、新乡经济技术集聚区(-28.8%)、新乡电源产业集聚区(-30.5%)、封丘县产业集聚区(-96.8%)和卫辉市产业集聚区(-42.9%),另外辉县市产业集聚区投资增长也仅为0.4%。集聚区是全市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一季度的数据下降,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可见一斑。
(五)财政支出未见起色。 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18%,全省排名第17位,比1-2月份(-11.1%)回落6.9个百分点,延续了自去年9月份以来的连续下降态势。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4.2%和18.6%,增速却同比下降9.2%和26.7%,二者合计下拉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6.7个百分点。此外,公共安全支出(占比5%)、科学技术支出(占比0.6%)、节能环保支出(占比1.3%)和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比9%)分别增长-0.3%、-15.5%、-20.7%和-4.9%,而以上六项支出均参与进季度GDP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的计算中,所以,这些指标的不理想增长,导致全市一季度非营利性服务业(占GDP比重5.9%)增长-7.8%。
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要继续以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作为主要抓手,紧紧围绕国家投资导向,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和央企招商;二是加强对已下达建设项目的实施督查和施工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快在建工程施工进度,争取更多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发展。
(二) 进一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目前,全市化工、有色金属、非金属制品、等高耗能行业以及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造纸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以及技术密集化、盈利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行业占比偏低,全市工业结构已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当前,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三)进一步抓好“四上”企业入库。 新建“四上”企业由于没有基数,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重要。然而,总体来看,全市新建“四上”企业数量仍然偏少,拉动作用仍然有限。以工业为例,2014年全市纳入统计的当年新建工业企业12家,仅占全省新建企业(543家)的2.2%。若将全省新建的543家企业在18个省辖市中进行平均,每个省辖市平均也有30家,然而,新乡的新建企业数量却不足这个平均数的一半。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紧密结合产业实际情况,在公共服务、创业扶持、市场开拓、资金支持、融资促进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落地项目孵化率,及时把大型项目转化为大型企业并纳入统计。
(四)进一步提高集聚区承载能力。 新飞集团曾以4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带动了金龙、科隆等一批配套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了约200多亿元较完整的产业链。然而,近年来,全市鲜有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链。即使是在全市具有优势的优质面粉、化学纤维等行业, 也存在着产业链延伸不够的问题。例如,面粉产业链缺少像三全、思念类的大型企业,纺织行业中优质面料、高端服装方面也极为薄弱。因此,我们要继续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狠抓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各集聚区承载能力。围绕各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并推动企业根据确定的产业链条进行纵向协作和横向联合,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通过集聚发展、辐射带动,把产业集聚区打造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