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造林破解资金难
——河南省禹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小记
特约记者 张延伟 通讯员 李超锋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来到了河南省禹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区,只见这里种植着杜仲、银杏、黄连木、五角枫、楸树、国槐、白皮松等各类苗木。禹州市国家储备林办公室主任李超锋告诉记者,该市在禹神快速通道、颍河片区和具茨山片区等地,共规划建设了16.6万亩高标准、高规格的国家储备林基地。而且,禹州市是全国首个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的,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解决造林资金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禹州市立足自然地理条件和现有林业资源,按照“三区两廊一基地”规划布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立体林业生态体系。“三区”即城镇生态提升区、平原生态涵养区、山区生态修复区;“两廊”即水系林带走廊和道路林带走廊,重点建设以颍河、南水北调中线渠水系为主的大型林带,强力推进省道S236、省道S325和环城景观防护林带的提档升级;“一基地”即建设以禹神快速通道示范区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禹州市在与省林业部门、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模式,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进行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该市以禹州水务发展公司为平台,选择具有相应资质、运营能力和资金实力的社会资本方——禹州市盛博园林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按照6∶4的出资比例成立许昌国储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作为禹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主体,直接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融资,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运营及维护。许昌国储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禹州市盛博园林有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据盛博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怀欣介绍,该公司目前承担的禹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共3个,其中示范点建设项目涉及禹神快速沿线方岗等3个乡镇,总投资3.5亿元,建设期4年,运营期21年,企业自筹资金8126万元,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授信2.7亿元,现已完成建设1.32万亩;颍河片区建设项目涉及顺店、火龙等5个乡镇,总投资近5亿元,建设期6年,运营期24年,企业按照批复的可研报告及作业设计已先行筹资建设了2800亩;具茨山片区建设项目主要规划在彭花路北侧、火磨路两侧等矿山修复和煤矿沉降区,涉及无梁、浅井、苌庄等10个乡镇,总投资10.5亿元,目前项目一期已完成土地流转和整理8150亩,造林1504亩,累计栽植楸树、五角枫、白皮松、国槐等苗木11.13万株,灌溉设施也基本铺设完毕。
针对项目前期林间空间大、经济收益低的实际,造林企业主要采取林药互补、林苗互补等林下育苗及种植、养殖途径增加效益。以套种迷迭香为例,每亩投入人工、种子等费用约1500元,可收获中药材300千克,实现收入4500元,创造利润3000元。部分乡村在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带动下,还发展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截至目前,该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带动项目区群众20.15万人次就业,实现务工收入907.8万元。
为了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规范运行,禹州市制定了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规模、融资模式和保障措施等;出台了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针对项目检查验收、财务管理审计、档案资料管理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规范管理。
不仅如此,禹州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和禹州市盛博园林有限公司签订的合资协议中约定了“五个一票否决”,即项目公司不按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的作业设计施工,不按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的间伐抚育方案实施,还款期始不按约定向银行还款及支付地租,项目期末未还清银行贷款本息、群众地租及对外提供担保的,均实行一票否决,项目公司名下所有资产将归禹州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所有。
在项目资金管控上,禹州市实行逐级审核把关,所有需支付的资金均以合同为依据,须提供相应额度的发票。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检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杜绝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该市还进一步完善资金担保机制,市投资总公司作为担保方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保证协议,造林企业股东以个人资产作为抵押与投资总公司签订反担保协议,担保金额覆盖项目期内贷款本息及地租等费用总额,同时追加个人无限连带责任。
这种“政府监管﹢市场运营”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使项目收益与企业切身利益密切挂钩,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在不增加政府债务的前提下,确保了项目高效建设和银行资金安全,得到林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肯定,将此模式定为“禹州模式”,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