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时代已过 如何选择安全稳健的投资平台
2015年已经过半,中国金融圈在本年犹如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先有股市跌宕有起有落,后有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意见,从被喻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基本法”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套强力的组合拳,令圈内各方不断发声,议论不断。
然而不同于央行在2013年出台的意见稿,此次的两大意见无论是出台背景还是直接影响,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从目前的各方声音来看,都在直指互联网金融洗牌在即,高利时代已经过去。
从野蛮生长到严格监管
从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开始,互联网金融,以P2P为核心的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出现,不过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当时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相对滞后,这也形成了不少公司不断打擦边球的行为存在。
“余额宝的鲇鱼效应的确引爆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财
需求,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平台都会以高年化收益率来吸引投资人,将这一点作为自身的宣传核心。”资深投资人廖某表示,“我最高曾见到过45%的年化率。”
有业内人士表示,过高的年化收益率不仅伴随着巨大风险,也触及了金融借贷的相关法律,同时,这也是近年问题平台的阿克琉斯之踵。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全国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达到2136家,其中,新上线平台数量为217家,新增问题平台109家。而截至2015年7月,全国累计问题平台已达到了895家,占比41%。
在巨大利益的冲击下,整个行业乱象丛生,各种负面新闻也不断爆出,直接让许多投资人对于P2P这个概念避而远之。
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层一番酝酿之后,终于亮出了两把“尚方宝剑”,两大意见先后出台。
面对酝酿已久的监管政策,行业内纷纷发声分析、解读,认为行业将会迎来一轮洗牌。可以预见,问题隐患最大的众多草根平台即将倒下,对于投资人来说,以往“追逐高利”的时代也即将过去。失去了高息优势的互联网金融,下一步的路又在何方呢?
国家队进场接盘
监管政策的出台,虽然限制了大量草根平台的发展,但是,却给国家队进场接盘留下了巨大空间。
从市场的客观角度来说,市场规律本就决定借款人无法承受过高的借款成本,而合理的年化收益率,不仅符合管理层“普惠金融”的精神,也利于投资人和借款人的合理收益。其实,对于大量草根平台来说,降息也能使得他们平台利益最大化。然而,由于草根平台先天缺乏公信力和征信方式,高息又成为了他们稳定投资者的唯一手段。因此,在草根平台中流传着“高息是慢性自杀,降息是立马自裁”的话。
看似一句玩笑话,对于投资者来说确实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草根平台不愿壮士断腕,一旦高息崩盘时,损失最大的任然是无辜的消费者。根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7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仍然延续上半年连续下滑的态势,为13.58%,环比6月下降了59个基点。这一数据也创下了近期综合收益率的新低。
当然,监管政策的严厉出台,最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也是在鼓励传统国有金融和上市公司,以国资背景为强力背书,本身自带先天信用优势的平台尽快入住。由于这些平台有强大的兜底能力和稳定的资产端优势,他们自然能把利率调整在可控空间之中。以深圳市国资委直管上市公司深圳市农产品旗下的海吉星金融网为例,在意见出台之前,其平均年化收益就维持在8.5%左右。于此相伴的,就是其正式上线以来坏账率非常之低,客户黏性则非常高。
按照传统的观点,一个年化只有8.5%的平台对于投资者怎么会有吸引力?但是,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平台利率跑过银行,风险控制看齐银行”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共识。尤其是市场经历了股市洗礼之后,更多的投资者明白了高收益伴随的就是高风险。而作为普惠金融有效补充的互联网金融,并非是给“赌徒”们准备的乐园,反而是要把理财的权利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因此,互联网金融最终会成为利率高于银行,风险低于股市的普惠大众的有效补充。也可以预见,“看出生、看背景、看资质”将成为未来投资者选择投资平台的3个必要因素。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