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双十”工程巡礼】“玉雕之乡”奏响商业与文化强音

05.09.2014  10:56

9月1日,记者在南阳镇平县看到,通向玉文化产业园区的玉源大道东侧,一座典雅别致的巨型建筑已露雏形,“国中藏玉”的外观造型,玉文化学术研讨报告厅、玉雕精品展览区等内部功能,使这座中华玉文化博物馆成为“玉雕之乡”的又一扇窗口。

国际玉城、天下玉源、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镇平玉文化产业园的“拼图”正趋完善,不断演奏出商业与文化强音。

深厚基因嬗变大产业

1975年,在镇平安国城遗址出土的两枚圭形玉铲,把镇平人制玉、用玉的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

民国时期,著名玉雕大师、镇平人仵永甲的作品参加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其徒弟徒孙遍布省内外,成为传承玉雕技艺的一代宗师。

当代“中国玉雕大师”仵应汶回忆说,爷爷仵振有曾在煤油灯下琢玉,父亲仵喜全曾到数千里外的辽宁岫岩捡玉。他明白,只有坚持下来,胸中有向往,才能琢好玉。

深厚的琢玉基因遇到时机就会迸出光华。

1953年,镇平县第一国营玉器厂建立;1996年,石佛寺镇西的赵河荒滩上形成了一个简易的玉雕交易市场;1998年,在赵河荒滩上,干部群众治沙绿化、建坝蓄水,从此拉开了石佛寺镇玉雕专业市场建设的帷幕。”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玉文化博物馆馆长仵海洲回忆说。

改革开放以来,镇平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玉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和壮大。2000年,该县成立了国内独有的县玉雕产业管理局。尤其是2010年成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后,该县规划投资320亿元,建设包括“天下玉源”、“国际玉城”、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在内,集原料交易、创意加工、精品展销于一体,产、学、研相衔接,游、购、娱相融合的大型园区。该园区辐射范围26.6平方公里,加工群体占全国的70%,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玉文化产业园区。

创意提升产业品位

万户柴扉内,朱砂磨玉矶。”宋代,出生于镇平的画家宗炳用诗句描绘了镇平玉雕业的普及。

如今,玉雕加工遍布该县95%的乡镇。全县100余万人中,有25万人从事玉雕及相关产业。

镇平的玉雕艺人中不乏能工巧匠。仵应汶擅长雕水晶,被业界誉为“水晶之星”。他设计创作的《岫玉双层转动花薰》,至今珍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仵海洲对独山玉黑白料俏色的巧妙运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玉石原材料资源,还增添了许多玉雕新题材和新品种。他的作品《红旗渠》获得了“天工奖”。

但这样的艺人在镇平只是少数,因此镇平玉雕长期在业界被指为“低层次、大路货”。镇平县玉人玉雕职业艺术学校校长雷鸣说:

缺乏创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对玉雕这种资源趋于匮乏的特殊工艺品来说,创意就是尽可能完美地因材施艺。”毕业于西安美院的雷鸣在教学中别出心裁地从泥塑入手,让学生尽可能保留想象的“种子”。经过技术与审美相结合的教育,他的部分学生被仵应汶、孟庆东、赵琦等玉雕大师收为工作室人员,更多的学生则走向当地众多的民营玉雕企业并成为骨干。

目前,镇平县有18所培训班和一所中专,加工队伍中有国家级玉雕大师15人,省级玉雕大师119人,初中级工艺师和技术人才6000余人。人才梯队的形成促进了镇平玉雕业高中低档的全面发展。一位外地商人说:“到镇平来加工采购,应有尽有。

打造玉文化传播高地

2013年5月,位于镇平赵河边上的一片苏州园林式风格的建筑非常引人注目,营建两年的“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开园。

在这里,每一座建筑既是大师创作、交流、研讨的场所,也是大师作品的雕刻加工厂。镇平玉文化产业园的负责人说:“本着打造高端玉雕工业园区的目的,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将把更多的省内外大师引进来,通过抱团发展,使镇平玉雕摆脱以家庭作坊为主导

的模式与水平,在一个统筹兼顾文化与市场需求的平台上发展。”

孔子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特殊的材料和文化寓意,使玉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消费品。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镇平玉文化产业园一方面通过工艺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玉产业扩大文化影响力。

为加强玉文化研究的挖掘与弘扬,园区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多次开展玉文化产业高峰论坛。镇平县还成立了县宝玉石协会、县玉文化研究会,创办了《镇平玉文化》杂志,编写了描绘镇平玉雕发展史的《玉乡千秋》和《玉文化知识读本》。为让玉文化深入人心、叫响省内外,镇平县电视台专门开辟了宣传玉文化产业的《玉乡》频道,建立了“中华玉都网站”和“中国玉雕大师服务中心”网络平台,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南阳国际玉雕节和国际玉文化博览会。

镇平玉雕不仅上演了一段现代版的商业传奇,而且成为优秀文化传承与表达的基地。中国城市名片评选组委会给予它的评价是“由古至今,中国人爱玉,至深至迷;镇平人制玉,中外驰名。百余位玉雕大师频出精品,更有十万镇平玉雕营销大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以玉为媒,玉雕之乡,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