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91岁老八路“藏”在社区里 曾在湍急的黄河上架“飞线”

01.08.2018  07:30

91岁高龄的聂兴民老人给记者讲述战斗故事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田育臣实习生岳海关文图

八一建军节前夕,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走进郑州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办事处的中原社区,为您讲述一位91岁的老八路聂兴民的革命故事,一起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7月31日上午,91岁的聂兴民老人吃过早饭,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里遛了一会儿弯儿,身体乏了,回到家坐在床上休息。他拿起挨着窗户的相框,看着一张年轻时穿军装的照片。他的思绪,又回到了70多年前。

聂兴民老家在山东,1944年初,村里来了八路军,专门打鬼子,他便跟着八路军走了。“当时,大家参加八路军全是自己从家里带干粮、带钱,心甘情愿打鬼子,不给部队添麻烦。”老人说,他跟着队伍来到了郓城县附近。当时,他属于冀鲁豫军区抗日三支队,战士们每人一杆“汉阳造”步枪,一排能装5发子弹,而他们一个排30多个人,只有两挺机枪,一个炮筒子。“当年的情况十分艰难,‘汉阳造’步枪连续打不到300发子弹,枪管就会发热很厉害,需要凉水降温,然后才能继续用。”

聂兴民回忆,郓城县城驻扎了100多名日军和1000多名汉奸、伪军,其中还有不少骑兵。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下午,聂兴民他们一共30余人突袭郓城县日伪军,被敌人围困。“我们没一个怕死的,硬是打出了一个口子,突出了重围,只有两个人受伤。”当时,天色已晚,敌人见30余人跑进了村子,便自行撤退,返回了县城。

休整了几天,聂兴民他们又遇到了正修碉堡的敌人,30余人一阵机枪加火炮,炸了敌人的碉堡。

抗日战争结束,聂兴民被编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电话局,负责为部队架电话线缆。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为保障通讯,他与战友们负责在湍急的黄河上“架飞线”。当时,他们从附近村庄找来两大船的木杆,几根木杆绑在一起,在黄河上撑起10艘船,冒着枪林弹雨,将线缆拉至对岸,在黄河两岸架起高约30米的电话线。“战争中,通讯线缆经常被炸断。有一次,河面结冰,我们踏冰架线时,我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幸亏战友们手拉手,才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聂兴民老人再度回想起这一幕,仍然心有余悸。

新中国成立后,聂兴民被分配至平原省邮电部门。随后,他分别在兰考县、开封市、郑州市等地邮电、通信部门上班。1980年,他从郑州通信部门正式离休。

“70岁的时候,他还当楼长呢,一直干到80岁。”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办事处中原社区负责人说,聂兴民老人是个热心肠,他所在小区一共5栋楼,100余户,老人主动提出义务当3号楼的楼长,每个月负责收缴楼上居民的卫生费、电费,协调楼上打扫卫生等事宜。谁家电灯坏了,居民也会主动找他协调帮忙。

如今,91岁高龄的聂兴民老人患有白内障、高血压,老人说,要不是自己身体不好,还会继续当楼长,帮大家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