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95岁眼科泰斗张效房 行医审稿授课不含糊
22.06.2015 23:53
本文来源: 郑州大学
办公桌上,专业书籍杂志、中英字词典占据了“半壁江山”,桌前,已经95岁的张效房教授,熟练地拿出自己需要的书。整个上午,他只抬起头两次,和我们打招呼、接电话,其余时间都在埋头改稿。
张效房教授,是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被尊称为国际医学界的泰斗人物。已经95岁高龄的他,不仅是郑州大学一附院的眼科医生,也是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代课老师,还肩负着授课、坐诊、查房、编辑杂志的责任。
36年编辑杂志
“这个文题的字数要控制在20字以内,回去缩减一下。”
“这里注意格式修改,参考一下排版好的文章格式。”
张教授用手中的笔在稿件上指指点点,时不时还用手在空中比划,模拟手术中的实际操作。
前来赴约的医生张博来自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据他介绍,他是前一天接到张教授约谈的电话,因为担心错这个机会,所以专门请假赶来。
“接到电话很激动,没想到张教授会亲自打电话给我,”他激动地翻开修改后的稿件,每一页都用绿笔、红笔、铅笔密密麻麻地标注了问题,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做了批注,“看到改稿非常吃惊,修改的地方都有理有据,感觉比我写稿还用心,不得不让晚辈心服口服!”张博赞叹道。
这样的面谈每周大概有四五次,每次持续1个小时左右。对稿件中需要核实的信息,张教授会搜集相关资料,为了修改一篇稿子,耗费五六个小时的时间是常事。
“我比较欣赏观点创新的原创稿件,好的稿子,我会主动联系作者,本地作者就打电话约来面谈,外地作者只好邮件通信了。”张教授说。
1979年,张教授创办并主编眼外伤杂志《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已成为我国篇幅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的眼科期刊之一,是国家核心中文期刊,排名仅次于《中华眼科杂志》。
张教授每周一、三、五、六上午,都会在郑大一附院的眼外伤职业病杂志编辑部审稿改稿。每一卷刊登的文章都会经过张教授的严格把关。
而这是张效房教授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教授每周二还会出诊,每周四去查房,刚开学的前一两个月还会授课。
70年教书育人
作为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一名教授,张教授每个学期都会给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上三四节课。
无论春夏秋冬,张教授都会穿西装、打领带去上课,“教授每次都穿得很正式,让我感觉上课都变得特别隆重。”郑大临床医学专业的刘沛东说。
张教授上课看着学生摆在桌面的学习用具,感叹现在学生的学习条件优越,“我们那会上课没书,笔记本是自己用针线缝制油光纸做的,墨水是把颜料和白糖水掺在一起。”
教授在自传中也多次提到自己年轻时的上学情况,毛草顶、土坯围墙的房子菜油灯。
“我们当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没有戏院、电影院,只有学习。”相比较现在学生学习之余的诸多诱惑,张教授希望学生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郑大一附院眼科医生的张金嵩,是张教授的首届研究生,被称为张教授的“大弟子”,现已70岁高龄。回忆过去做张教授学生的日子,他用“严格”两个字概括了张教授的教学方法。曾有一次因为他12点前关灯入睡,张教授责备他学习不够刻苦。在餐桌上都经常给他出题,张金嵩笑言:“聚餐的时候,张老师会忽然考我‘别吃了’用英语怎么讲,我犹豫的说‘No food, no drink’,结果他摇摇头说,‘应该是Nothing by mouth.’”
当时不少学生认为张教授是故意针对他的,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严师出高徒, 张教授对我要求越高,责备也就越多。” 张教授直到现在,都忙到深夜两三点才睡觉,每天只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如今,张效房教授可谓“桃李芬芳”,十八大党代表中,来自全国医学界眼科仅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张效房的学生。
从1998年,张教无偿为基层医院开展手术,到成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为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助力,张教授先后共捐出奖金和积蓄100多万。
今年4月9日和15日,张教授为郑州大学的同学们作了两场讲座,在讲座中他强调:“学生要多走出去,开拓国际视野,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贡献。”
买个杂粮煎饼回家“写作业”
张教授不打牌、不下棋、不玩麻将,不听戏、不看电影,平常除了看新闻联播以外,也基本不看电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工作。
与张教授共事20年的副主编马跃伟医生,至今还记得张教授做完手术半躺在床上改稿的样子,“张教授曾说工作能帮他缓解疼痛,也是他的精神寄托,在我们看来他实在太敬业了。”
张教授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他热爱工作,他认为不能工作就等于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每天下班以后,张教授都会提着自己的布兜,带上自己的“家庭作业”——需要修改的稿件回家,从郑大一附院到金水河对面的16号楼,不足千米的距离,张教授需要走将近20分钟,但他坚持步行,不要搀扶。
买点菜,在路边吃碗烩面,或者买最喜欢的杂粮煎饼带回家吃,边“写作业”边吃“美食”,也算作了张教授生活中一大乐趣。
而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张教授也从不往心里去,当问他自己记忆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他思考许久,却回答没有什么难处,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2000年,张教授前列腺炎复发,但是手术结束的第二天,他就躺在病床上改稿;2004年,他被确诊为肾癌,再次住院,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咱们医院”做手术,而且认定用“咱们自己的医生”做手术;2006年,他又在冰面上滑倒,导致左手腕骨折,但是打上石膏以后,他就开始用一只手改稿。
张教授每一次与病魔对抗,都是赢家,他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为两点。
一点是做事无愧于心,作为医生要努力做到“零红包、零回扣、零纠纷”。
张教授长期担任省内外许多医疗和科研单位的名誉院长,名誉所长,客座教授,并经常参加各大医院的会诊、教课,但他从不要报酬,不仅如此,他还发对种种不正之风,公开批评眼科医疗方面的虚假广告。
他希望医患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医生要耐心地为患者答疑解难,为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起责任。“患者从大老远跑来找你看病,你就不能耍大牌,我心疼患者那么辛苦,所以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手术。”从医70年,张教授始终洁身自好。
另一点便是达观的人生态度,“人生难得潇洒,要多笑,要学会忘记年龄、忘记病痛、忘记得失,每天开开心心,就会不知不觉长寿。” (学生记者刘玢妤 赵凡瑜 撰稿 赵凡瑜 摄影)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5-06-22 22:35:53
本文来源: 郑州大学
22.06.2015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