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21岁登基 明朝皇帝为何唯独他没有自身画像?
六百年前,一个年仅21岁的青年登上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帝国的皇位,只4年后,他的亲四叔率兵攻入京城,随着皇宫中的熊熊烈火,他的生死成为千古之谜。在他在位的四年中,微微出现的一缕使这老大帝国具有人性的曙光也随着这千古之谜永远尘封在历史之中。
这个青年,就是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
中国是崇拜权力的国度,是推崇胜利者的国度,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乎垄断了人们所有窥向历史的目光,明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能为人们所注意的,仅仅是他在失败后的不知所踪。但我要为他招魂,在几千年都将人性视为鄙履的中国,他的灵光一现,应该比那些他着无数尸骨走上权力顶峰的帝王们更具有光辉。
明朝16位皇帝,15位有自己的画像,而朱允炆独独没有。我想,他一定是柔弱的像一个书生的样子,即使穿上皇袍,也不具有帝王所应有的霸气,但他却可以让身边的大臣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忠诚。宁可被诛十族也不愿意背叛他,他脸上总带着的谦和的微笑为什么比屠刀更具有力量?
他是懂得尊重人的天子,这种品质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成功的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虐之君,也许是青年是过于贫困与坎坷了吧,成为九五之尊后,他近乎于变态的治国方略,完全做到了视人如猪鹿,连一向尊贵的士大夫阶层也不得不将清高的从道不从君收到心底的最深处,去面对经常无端发生的杀戮以及对于人格尊严的无情打击,而朱允炆却与祖父完全相反,他应该对于祖父的做法是极为反感和难于理解的,还是在做皇太孙期间,便利用自己可以参与国政的机会,将祖父所制定的《名例律》改订了73条之多,处理刑狱时,不是凭借手中的权力臆断随便处置犯人,而是破天荒的以储君的身份使用察言观色的方法加上细密的分析,使得多起冤狱获免。面对生性多疑的祖父,他没有附和跟从,用自己的宽仁之心作着无声的反抗,朱元璋没有生气,没有说他大逆不道,反而大加赞赏,也许这位洪武皇帝也认为该用宽政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或是装饰自己的门面吧,但他会不会被自己孙儿的仁爱之心所感动呢?
当正式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已经不必再因为有祖父在位而战战兢兢了,他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坚信自己可以“仁义化民”、“仁德治国”:
修改刑律,使刑部统计的囚犯比洪武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下令免除拖欠租税,赈济灾荒;下诏优养老人,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给贫民……,种种新政整个于洪武年间翻了个个,朱元璋认为越不把人当人,统治才能持久,朱允炆却非要拿人当人,他祖父时农民呼出“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而在建文年间,却是“安于生业、家给人足、外户不阖、路不拾遗”,时人谈论,均言“四载宽政解严霜”。
朱元璋对于文人的摧残与轻贱可谓空前,他认为文人读的书多,便会明白许多事情,会对自己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不那么认同,这是多么的不自信,他的孙儿已经没有他那作为僭主的惶恐和有着惶恐所产生出来的残暴,对于文人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忘记了祖父打击文官地位的良苦用心,完全的反其道而行之,提高文臣地位,尊师重道,对于身边的大臣言必称“先生”,并规定亲王对于自己的老师要以礼相待,谈话时,老师不必称臣,只称姓名。对于历代皇帝纳谏的传统,也保持的非常真切,他要求臣下直言,并不是装装样子,自己因病视朝稍晚,被监察御使尹昌隆上表规劝,内官说应该解释,而他却言:“不可,这样的直言很难听到,我如辨别,人家就不好说话了。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国,对于大臣如此尊重,实在是难能可贵,可以说他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大臣而故作姿态,即使这样,用人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之上,纵观二十四史,这样的皇帝少之又少,只是一个登上皇位而没有丧失人性的人,毋庸置疑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朱元璋对待人才“一不当则斥,一得罪则诛。盖霜雪之用多,而摧残之意亦甚不少。建文继之,专一照以阳春”。
在洪武年间饱受摧残,生命尊严受不到丝毫保证的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建文帝的感情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奴才,饱读诗书的文人更无法忍受自己被奴隶的对待,“士为知己者死”,对于文人来说,皇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学问,这是最大的知己,因此,当朱棣的靖难之师攻入南京后,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用自己生命向建文帝做了最好的报答: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全家被戮而昂然不屈;陈迪口中塞入了儿子被炒熟的鼻舌,吐出后仍骂不绝口;铁铉耳鼻被割,又被寸桀后投入油锅,却始终不向朱棣下跪……,在“瓜蔓抄”的大屠杀下,数万文人与他们的家人为建文帝殉葬,而大多数只要向朱棣表示效忠便可以保住身家性命甚至荣华富贵,但他们宁愿极其惨烈的为一个失败的皇帝去死,而不去良臣择主而侍,他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明朝灭亡时为大明王朝殉节的忠臣,这是不能用简单的愚忠来看待的,他们在生存还是死亡之间选择时,心里都会明白,与朱元璋性格相同的朱棣根本不会拿他们当人看待的。
永乐皇帝打败了建文帝,是叔叔打败了侄子,暴虐打败了仁慈,残酷打败了善良,更是兽性对于人性的胜利,中国历史上已经上演了很多次了,从此,明朝坐稳了中国最为专制黑暗朝代的交椅,在以后的皇帝眼里,大臣只是奴才、工具,根本不具有做人的资格,有骨气的大臣还有,却都已经是奴性入骨的骨气,建文帝的大臣为人性而死,以后的大臣大多为奴性而死。
建文帝年间的史实,明朝的官修史书从未明确记载,明帝的世系中,他也一直没有正式的地位,他的事迹大多存于民间传说与野记杂闻。直到清朝乾隆元年,乾隆皇帝才给他上了谥号,为“恭闵惠皇帝”,一个具有人性的皇帝数百年后才为一个最为变态嗜杀的皇帝所承认,这应该是历史上一个大玩笑了吧。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