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老人找到96岁母亲:要和我妈一起睡撒撒娇

16.10.2014  16:51

 

□大河报特派记者蔡君彦文 许俊文摄影

白爱琴回“”了!58岁的她觉得像做梦一样。

魂牵梦绕半个多世纪,日夜兼程穿越上千公里,她从生活了50多年的豫北城市安阳,重回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老家。

这位特殊年代“南方孤儿”中的一员,在日渐年老之时愈发想找亲人。今年5月,南下寻亲的她抽取DNA血样加入了“吕大姐寻亲网”在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成立的寻亲人员DNA数据库,没想到,通过DNA比对,很快找到了96岁的母亲,她和老伴于14日下午从安阳出发,在大河报记者和寻亲志愿者陪同下前来认亲(大河报昨日A06版曾报道)。

失散50多年后,终于见到白发亲娘,已当奶奶的白爱琴像一个委屈撒娇的孩子,跪地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多年相思,化作一把辛酸泪。

花炮砰砰作响,厨房做菜正忙,为了迎接这位千里之外回家的白爱琴,一大家人聚得比过年都齐……

白爱琴会和亲人聊些啥?当年她失散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往事?

[一个梦想]“晚上要和我妈一起睡,撒撒娇

昨日早上6时24分,K233次列车缓缓进入常州站。卧铺8号车厢,早早起来做准备的白爱琴和老伴儿张晓芳,拿好行李,拎着两大提安阳特产绿豆粉皮,快步走出车门。

激动!好多年的梦想终于快要实现了,感觉像做梦一样。”白爱琴感叹罢,抿嘴直笑。

走着走着,她忽然停下,从包里拿出那件买了3年一直没舍得穿的大红外套,穿好见亲人。她里面穿的粉底黑花纹毛衣,正是她上次来寻亲时穿的,“是我的幸运服”。

离故乡越来越近,心中想的口中说的都是亲人。从志愿者口中得知爸爸已经去世,她喃喃地说,回家后,要去给爸爸上坟,“告诉爸爸,女儿回来了。”她还想让哥哥、姐姐带自己到小时候成长过的地方走走、看看,离家时太小,她对故乡没有丝毫印象。

我还想,到家后第一个晚上和我妈一起睡,把我这些年的事儿讲给她听,我还要在她身边撒撒娇。”她露出一副小孩想故意“耍横”般的神情,满眼期待。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此时,常州火车站出口外,一家快餐店播放的音乐传来,白爱琴忽地红了眼圈,说,“这歌我知道,《鲁冰花》。”下转A12版

[一声呼唤]“走,我们回家!”74岁大哥来接妹妹

白爱琴”,刚走出火车站,一个高举的纸牌就映入白爱琴眼帘,一位头发斑白的男子手捧鲜花在等待。

吕大姐寻亲网”的发起人吕顺芳和安阳赶来的寻亲志愿者王砚萍挥手相应后,几人忙迎上前。来接车的是白爱琴的两位亲人——74岁的大哥孙岳初,38岁的大侄子孙小良。

大哥,我可找到你们了。”顾不上细细打量,白爱琴和哥哥相拥……

哥哥撩起妹妹额前的头发,有疤;再拉拉妹妹的手,手掌也大,“确实是我亲妹,我们家人手脚都比较大。”听大哥这么说,白爱琴又伸出脚说,“我脚也大,这鞋40码。

家人也一直在找你,大海捞针一样,后来都不敢抱希望了。”孙岳初说,妹妹离家那天,他已19岁,很多事都记得。50多年来,母亲无数次念叨这位失散的妹妹,聊起来就哭。

父亲去世后,他担起寻找妹妹的重任,近五六年来,忙碌之余多次前往宜兴、官林等周边地区参加寻亲会,可一直没有收获。后来听了“吕大姐”的建议,于是采集老母亲的血样,加入寻亲人员DNA数据库。

一个多月前的黄昏,接到有人和母亲的DNA比对上的消息,他特别高兴,非常配合志愿者重采血样。约半月前,得知再次比对成功的好消息,他连夜给弟妹们通知好消息,“大家都特别高兴。

和大哥相认后,白爱琴迫不及待地问起家里的情况,“老母亲96岁,我们兄妹6个,你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你是最小的。”她还得知,自己原名叫孙小华,属猴,正月初九出生,如今,这个大家庭已五世同堂。这次知道她要回来认亲,一大家人都到齐了,大哥家的老房子平时不住人,这次提前两天打扫干净,迎接亲人回来。

走,我们回家!”大哥和侄子帮忙拿起行李。

[一幕感人]跪倒扑入母亲怀“妈,我回来了!

记忆里毫无故乡的印象,经介绍,白爱琴才知道:家在宜兴市官林镇范道乡乐沱渚村。

法桐、杨树,稻田、鱼塘,车窗外的风景闪过。白爱琴大哥家的两层小楼房前,早已站满亲人和乡亲。“回来了,回来了。”下午1时47分,见车子进村,亲人们赶忙点燃6筒100发“花炮”,白爱琴手捧鲜花,走向家门口。

大姐孙秀华最先迎上来,抱着妹妹痛哭,不忘抚看妹妹额头的伤疤,“这是你小时候追我摔伤的。”二姐孙爱华、三姐孙美华、嫂子等也迎上来,几人抱在一起痛哭……

走,快去看妈妈。”大姐等人拉着妹妹进屋,96岁的老娘已经不能行走、站立,坐在客厅的藤椅上焦急地等待。

一进门,白爱琴就跪地扑倒在母亲怀中放声大哭:“妈,我回来了!我想你想了几十年,总算见到你了,妈……”抬起泪眼,抚摸妈妈的头发,亲吻妈妈的脸……几十年的思念化作泪。

回家了,该高兴,不哭了……”老母亲一口宜兴话,通过家人“翻译”,白爱琴才听懂。老人也盯着女儿的脸看不够,一手攥住女儿的手,另一只手不停抹泪……

待情绪平复,白爱琴掏出专门带来的老照片给老母亲看,“这是我被送到安阳半年后照的”,“这是我25岁时照的”,“这是我上次来宜兴寻亲时照的”……眼睛昏花的老人拿着照片像宝贝一般,看了又看……

[一顿团圆饭]哥哥夹菜给她,她夹汤圆喂妈妈

母女重逢后互诉思念的同时,白爱琴的大姐等人正在厨房忙得火热,炒扁豆、炒鳝鱼、西芹炒百合,肉丸子、鹌鹑蛋、香菇一起炖。“今天大团圆,我们还特意煮了汤圆。”白爱琴的侄媳妇说。

20多道菜摆满桌子,白爱琴和老伴儿紧挨母亲坐着,同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一起围成一大桌,吃团圆饭。同举杯庆贺,哥哥给妹妹夹菜,妹妹将汤圆弄碎后喂妈妈吃。

好吃不?妈。”听到女儿的话,老人使劲儿点点头。

妈,您辛苦了,我没在身边尽孝,您别怪我。”白爱琴倚在妈妈身上说。

不怪。是我对不住你……”老人说。

妈,我不怪你,那个年代生活所迫,您别往心里搁,能找到家,来看看您,也了了我的心愿。”白爱琴说着,母女俩的手又攥在一起。

一家人吃团圆饭时,“吕大姐”当场拿出两份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出具的“咨询意见书”,其中分析表明,依据司法部颁布的亲权鉴定技术规范,支持96岁老人曹同芬是白爱琴的生物学母亲。

[一段过往]她被送人几天后,家中小妹饿死了

我们兄妹几个,就数你最灵巧,嘴巴甜,父亲最疼的就是你了。”大姐孙秀华说,当年把最灵巧的妹妹送出去,就是想着她更容易讨人喜欢,饿不着。

白爱琴听了,放下筷子,捂着脸哭了。

在此期间,村上82岁的王老太太也专程从水稻田里回来看“小华”。这位当年在上海当奶妈的女子,也知道“小华”被从老家带到上海、后来和家人失散的事儿。

据介绍,当时“小华”家里孩子多,吃得少,“小华”的父亲饿得走不动,上楼梯都是爬的,也心疼孩子们忍饥挨饿。有人提出把当时虚岁4岁的“小华”送到上海亲戚家,不让孩子挨饿。听说上海有烧饼吃,有米饭吃,“小华”很高兴地跟人走了,还说:我吃不完了,就让我爸和我哥来挑回家,给家人吃。

让家人没想到的是,这位亲戚家也因为太困难,把她转送人,结果对方又把“小华”送到了上海街头……当时,家里还有一个比“小华”小两岁的妹妹,在她去上海几天后,小妹妹因为饥饿等原因,走了……

我理解,肯定是生活所迫,我不会有半句埋怨,肯定是想为我讨一条活路。”白爱琴说。这次回家,回来看妈妈,她主要想把心头压了几十年的石头放下,“我想告诉亲人,我在安阳过得挺好的,让他们放心,以后有机会再带孩子一起来走亲戚,这次回去,我最先去看望养母,加倍地孝敬她。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