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深挖文化富矿仍需补课

22.09.2015  11:56

    “我们要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宝藏’,不仅可以重复使用,今天你来,明天、明年你还可以来,而且这个资源越深耕细挖,就越丰富多彩,收获就越多。”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主政山西不久,就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这个煤炭大省的七大非煤产业之首,在近期举行的山西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再次强调其重要意义。       对于煤、焦、冶、电等重工业占GDP比重高达80%的山西省而言,如何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在专业人士汇集的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上,多位业界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山西深挖文化富矿,还有很多课需要补。       难别手工时代       众多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厚重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大部分都需要手工制作完成,在满足文化产品追求品质的同时,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此次文博会上,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主推的无铅水晶器皿吸引了众多合作商的目光。“这些人工吹制的器皿晶莹剔透,环保不含铅,远销欧美,年产值可达一亿多元。但是纯手工制品制作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来了大订单却生产不出来。”公司业务经理白建信告诉记者。       以专业化设计制造青铜雕塑、青铜艺术礼品和旅游商品为主的山西宇达集团从最初的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如今青铜艺术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忠贵告诉记者,“我们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不仅是依托产品既有手工艺,也有设备、高科技、艺术文化、企业管理、资金、人才等综合因素配合。”他告诉记者,全国的文化产业除了广电、出版这些国有文化集团以外,其他的都规模较小。山西工艺美术行业大多是以手工艺为主的小作坊,会教好多徒弟,徒弟学会之后就单干,还是小作坊,起步门槛低,所以发展壮大起来就非常慢。       好政策更要接地气       资金一直是企业要做大绕不开的话题。记者采访文博会众多参展人士时发现,在目前经济形势持续走低的形势下,对于利润空间小、回报周期长的文化企业而言,钱是最大的心病。政府虽然也有贷款贴息、担保等资金扶持政策,但实力较小的文化企业很难享受到政策实惠。晋城市宣传部副部长宋丽云表示,扩张是企业普遍的心态,任何一家文化企业都非常珍惜扶持资金,比如刺绣企业,挣的都是一针一线的手工钱,不可能去挥霍。所以直接扶持、给予补助和奖励是最好的。       张忠贵、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公司副总经理阴建平等人表示,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支持不能撒胡椒面,支持有一定规模和潜力的企业,带动它们由小壮大,小微企业的梯队再补到中等梯队,一批一批把企业扶持起来。同时,在土地批复、地方税务留成返还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项目的市场推广上也应给予企业支持。       “山西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产业化和竞争化,通过政府引导,加强配套政策的推进,增加与一线二线城市的交流机会,增进消费者的购买欲,让诸多扶持政策落地更实。”晋韵堂铁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晋战平还表示,“如果在武汉、东莞工业园,消防、税务等企业都不用管,在广州、浙江有商会协助推广、定价,而这些在山西就得企业自己做。”       耐得住寂寞方有未来       王儒林指出,发展文化旅游业不能急功近利,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这是个过程。有专家给山西算账,山西如果把文化旅游业发展起来,可以养活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而且是高收入,不是低收入。       “文化产业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这也是此次文博会参展人士的一个共识。从煤炭转型文化旅游,“煤都”阳泉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史玉宝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在他看来,山西是文化大省,中国的地上文物山西占70%,但资源型陷阱限制了山西工业文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丰富的文化含量没用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文化资源分散,不少景点短时间就看完了,产业链不长。二是交通不便,有些景点交通时间很长,道路状况不好。三是文化含量低,吃的是老祖宗的饭,没有把现代的文化理念结合进去。       在煤势渐颓的形势下,对于这座煤炭占工业增加值85%的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史玉宝说:“怎么转是一个考验,阳泉是个旅游小市,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所以要打造个性化旅游,用文化给旅游插上翅膀。我们也找过去赚了钱的煤老板,引导、鼓励他们把钱投到文化这个绿色银行、长久银行里,但是很难,有的人只看眼前有没有回报。”       张忠贵也表示,文化产业不像房地产、工业投了资马上就能见效,做文化要懂得积累和开发,摈弃小业主心态,守得住寂寞才能慢慢发展。沉淀期好好挖一挖产品,过了这个坎之后,就可以大步向前了。       记者 曹英 刘雅卓 胡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