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着眼基层 让故土留根
5月28日,山西省文化厅在吕梁市临县启动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来自全省11个市的文化局局长、社文科科长、非遗部门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会议。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乡村的文化记录、文化实物、文化活动、文化技艺、文化习俗等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掘这些乡村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和记得住乡愁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张瑞鹏表示。
在细数家珍的基础上保护传承
“只有对乡村文化进行细致梳理,才能进行明确的记忆。山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首先要对全省各村镇进行资源调查与分类整理。”山西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卫东说。如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古旧驿道、街区、院落等,能够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生产生活特点的日常用品和工具,传统农耕用具、楹联、模具等,反映乡村风貌变迁的乡志村史、乡规民约、族规家谱等图文信息,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和现有的各类文化团体、民间艺人、乡土能人等人文资源,方言、谚语、字谜、民谣等语言习俗等,都需要系统整理、综合利用。
在细数家珍的基础上,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是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的课题。“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以村为单位建立基础档案体系和数据库,乡镇文化站承担所建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资源共享机制。其中,纳入管理的文化资源由持有者妥善保管。持有者为个人的,乡镇文化站与户主签订《文化资源保护承诺书》;持有者为集体的,乡镇文化站与村委会签订《文化资源保护协议》。对群众自愿捐献或协议使用的资源实物,由乡镇文化站统一集中保存和利用,不改变所有权,并支持传承人和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展示、传承、传播活动,进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同时,引导群众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保护与乡村致富形成良性循环。
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
“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显现为一种乡土文化记忆生态,既包括内部形态,也包括周遭环境,是开放的乡土文化的有机整体。”襄垣县非遗协会会长张岳公这样理解乡愁与乡村文化记忆的含义。
近年来,襄垣县注重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建设理念等结合起来。在调查搜集整理全县2200余项民间非遗资源、十大类近4000条信息、89本老剧本曲谱等的基础上,建成了山西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并带动各乡镇、村寨乡村文化记忆展厅的建设。
“体验馆以亲民视角寻找灵感,由亲历者讲述征集来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将个人的回忆扩展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勾勒出民众生活的发展轨迹。”张岳公说。体验馆还应时而变,如春节举办年俗体验、重阳节开展家训讲演等专题活动。同时,延伸乡村记忆触角,营造城乡互动相融、资源共享的文化传统氛围。同时,以县非遗体验馆为平台,组织各乡镇具有特色的文化技艺、文化习俗、文化实物等在馆内外集中交流、展示、展演。
“山西将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在2020年覆盖全省,实现每个乡镇都有系统完整、图文并茂的文化发展记录,并依托乡镇文化站等设施加以展示;每个县(市、区)都有全面生动、翔实准确的县域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同时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保障措施等长效机制。”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李歆说。
破解农村文化站“空壳化”难题
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都在基层,突破基层难题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或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以县为单位组织推进,将目标任务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进行整合扶持。山西省文化厅还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文化强县创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以乡镇为依托组织实施,组织所属行政村认真执行规划方案,落实工作要求;以行政村为基础开展工作,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建档、展示、利用。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卢渝认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广大基层农村提供什么、提供多少、由谁提供,农村文化站的作用关键。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村文化站无场地、无设备、无人员、无活动等“空壳化”问题,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