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家国情怀

26.01.2016  13:52

  12月10日晚,身着一袭紫色礼服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到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屠呦呦与传统中医一道,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将中医甚至中国文化带向世界。而她对祖国的感情,也呈现在了科学界最高的舞台上。

  中医,宝藏!

  北京时间12月7日晚8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她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言简意赅,重复了此前多次表达的观点。

  事实上,屠呦呦从中医药中找到了医治数百万人的良方,她的人生也被看作整个中医药学的成就。

  在演讲中,她也不遗余力推介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这种热爱,始自幼年。12月11日首发的《屠呦呦传》这样记载她与中医药的缘起——“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本报记者统计发现,在她这次演讲中,光“中医药”就提到了9次之多,还有“中国医药学”等类似提法。

  “我们在瑞典听到屠呦呦得奖后真是太高兴了。她的获奖意味着中医提升了在欧洲以及北美洲的认可度。”瑞典针灸协会主席伊娃玛丽·简内楼说。

  中国,骄傲!

  尽管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屠呦呦还是决定亲自去瑞典领奖,“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她同样不遗余力。

  这一点在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这里也得到了佐证:“尽管看起来她是在挑战自己,但她心中所想的是,这是去为国争光。我觉得,这就是她身上所具有的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

  屠呦呦本人,与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一样,早就成为祖国的一张名片。而她所考虑的,是中国科学家共同体,甚至中国未来科研的发展。

  无论在国内接受采访,还是在瑞典发表演讲,屠呦呦一直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力量,是合作的结晶。面对着电视镜头,她说,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在瑞典,屠呦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获奖以后她并没有考虑个人的荣誉和地位,而是希望继续进行青蒿素的研究。此前,在得知成为中国本土科学家中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后,屠呦呦很快就表示,希望她的获奖对中国科研是一个激励,让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强创新,开发出更好的产品。

  而在瑞典的演讲最后,屠呦呦分享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世界的焦点中间,她发出了来自中国的邀请:“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