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90岁老人独居近20年:我不怕死 就怕给孩子添麻烦

03.09.2018  06:23

 

102岁独居老人李秀云,政府已派人照顾她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 周坤锋 见习记者 张晶晶

8月21日上午,在郑州一小区内,一位独自居住的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邻居闻到味道后报警才被发现。民警在老人家中处理现场时,发现只有一条奄奄一息的小狗一直陪着去世老人。

事件让人唏嘘,随着我国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独自生活。而衰老、病痛和孤独正向独居老人袭来,如何规避独居状态下孤独悲苦的情况?如何更好地为独居老人打造养老环境,使其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呢?

独居老人 独居近20年,称“自己能把自己照顾好”

早上七八点,太阳已经高挂枝头,常诚(化名)从睡梦中醒来。国棉四厂的家属院有小菜市场,他颤巍巍扶着楼梯扶手下楼,买了一些青菜、几根黄瓜,一共6元钱,这是他午餐的原材料。拎着菜回到家里,倒上一杯牛奶,煎个鸡蛋,一起下肚,早餐就解决了。

“跟孩子住一起不行啊,吃饭吃不到一块去,吃得早了、晚了、咸了、淡了,不习惯。”90岁的常诚身体还算硬朗,没有常见的老年病。

他很少主动认识新朋友,以前的朋友也已大多不在了。有几个战友现在和他同住一个小区,常诚也不刻意去找他们说话。在外面散步遇到认识的人,就找个板凳坐下,唠唠嗑,下下象棋。中午回去做饭,吃完饭午觉睡到下午三四点,起床出门,散步吹风。老伴去世后近20年,常诚都是这样过来的。

他现在每月退休金有3000多元,没病没灾的话,能顾住自己的生活,但雇个保姆还有点困难。“我跟孩子们说,我有事给你们打电话,你要高兴就来看看我,不高兴就当没听见。”常诚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说,自己能把自己照顾好,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

常诚常跟孩子们讲,“我八九十岁了,人早晚都要走。我死了也行,不死就慢慢活,看不好的病不用治。”他说自己不怕死,就怕躺在床上起不来,吃喝拉撒要麻烦别人。“哪里不舒服我就给他们(孩子)打电话,我说你们可以不给我打电话,但是电话不能关机,我有事找你们必须得找到。”若是有紧急情况,常诚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儿女。

老龄化 郑州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20多万

不只常诚,102岁的老人李秀云也一直独居生活。她一生未婚,独居四五十年,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每天下午五六点就锁门,还从后面绊住。平时她经常坐在门口发呆,或者看看电视,偶尔利用防盗窗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每天会想很多事,可不知道自己想的啥。”

郑州市疾控中心一专家介绍,老年人中有八成以上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独居老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机能的日渐衰退,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独居老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由于独居老人或多或少地会远离社会,缺少交际,与外界的沟通也存在问题,性格也会慢慢发生改变,极易出现固执、偏执等不良情绪,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此外,独居老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孤独、压抑感,容易导致情感脆弱,迸发消极思想,产生失落感和内疚感,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

据媒体公开报道,最新郑州市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127.5万,占总人口的13.60%,郑州市正处于老龄化阶段。

养老措施 社区、养老机构对独居老人进行针对性帮扶

社工服务: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组成“类家庭”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郑州市管城区民政局老龄科科长张东向河南商报记者介绍。此外,据调查,在不同社区和养老机构,对独居老人还有各种各样的针对性帮扶措施。

郑州市南阳新村办事处绿城社工服务站自2010年起试点开展“311类家庭”关爱空巢独居老人项目。据介绍,按照“服务就近原则”,在具有项目执行能力的专业社工或志愿者指导下,每3名志愿者(其中1名未成年人参与)与1户空巢独居老人共同组合成1个类家庭,即3名志愿者+1户空巢独居老人=1个类家庭,每4~6个月为一个周期。

311志愿者小组与空巢独居老人签订“爱心约定书”,根据老人实际需求,综合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案,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跟进的工作程序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机构护理:养老院与康复医院医养融合

“目前一些养老院已经形成了医养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养老社区+康复医院’的简单叠加,而是以长期健康管理为目标,以老年医学为中枢,整合急症转诊、长期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治疗的医养康护体系。”郑州西郊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介绍,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集养老生活照护、文化娱乐养生、医疗健康管理、财富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养老+医疗+保险的高品质服务。

郑州一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入住的老人主要是家属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看的,或者是失智、失能老人,包括患有老年痴呆的、患病卧床需要有人长时间照看的。

其介绍说,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住进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这里有护理员24小时专门照看生活起居,避免发生危险;另一方面同龄人集中,有更方便的交际和文化娱乐活动。

专家认为 应提升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上的接受程度

针对独居老人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切实的帮助措施,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董中昱。在董中昱看来,现在的中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在社会上的接受程度较低。

原因有两点,一是费用问题,“养老机构条件好的费用高,费用低的条件差。”二是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上来讲,50后、60后的老人接受的教育是“死也要死在家里”,即使一个人居住,但只要在家,他也会觉得很安全,去了养老机构,老人会有被抛弃感。“子女将老人送进机构也会被认为是不孝顺,什么样的人会去养老院?没人要的才去养老院。”

如何提升社区和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董中昱说,一方面,加大对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宣传力度,告诉大家,机构和社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和医疗条件、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财政、配套政策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比如可以在税收上对社区和机构进行补偿,尽可能降低收费,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完善的监管。

此外,在社区养老方面,很多社区缺乏针对老年人的配套设施用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很多开发商会在小区里建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配套设施,但现在小区里基本上没有场地去建类似于托老所的机构。很多老人会去跳广场舞,但是年轻人又有意见。”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