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真实农村现状:村里人烟渐少,县城没房连媳妇都难娶到

03.10.2018  08:18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兴佳文/图

“枫叶红彤舞倪裳,晨疑露珠晚擦霜”。今年十一,在豫南乡下近距离触摸到了真实的村庄。

举家迁移到镇上或者县城里,是这里村庄的常态。甚至,谁家没在县城安家,媳妇都娶不到。一旦离开,很少有人再愿意回来。

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这里盛产稻米。暑气未完全消退,芝麻、绿豆还在收割期。

谁家有事,全庄人上阵

这里是驻马店最南边的一个县城,紧挨着淮河,过了淮河,就是信阳。这里主食是米饭,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房价只有郑州价格的两成。

在这里活下去,相对容易。超市冰柜里,买两块雪糕,才1.5元。

县城里一家卖烤鸭的街边小店,烤鸭才13元一只。早在媳妇念寄宿中学时,这家烤鸭店就在这里经营,父亲偶尔探望,总是买了一只捎给辛苦读书的闺女。

将近10年过去了,这家店还在。买了两只,还给便宜一元,外送一瓶菠萝啤。女老板把焦黄油嫩的整只,剁成小块,带上塑料手套,抓住一块,丢进嘴里,喷香。

生活成本向下走,人情却向上走。挑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请客吃饭,一桌饭下来才500元左右,含10个凉热菜、4个盆装的汤菜和一份面点。在郑州,同样的规格,一桌饭下来要花去一千元左右。

这里庄子小,但是离得近,串个亲戚,按下电动车电门,10分钟就能到。也正因为庄子小,谁家有啥喜丧事,全庄人都会来参加。

约了中午12点在镇上请客吃饭,还不到11点,全庄的大人带着小孩,或骑个电动三轮车,或骑个摩托车,相继赶到。

媳妇说,在郑州天天忙得打仗似的,哪有时间坐在太阳底下晒暖。

搬家或者外出打工,异乡成家乡

这个季节,已经过了秋收。丢下镰刀的年轻人,重又返回江苏浙江的工厂。对于他们来讲,外出打工才能挣到钱,异乡成了家乡,每年秋收、春节反而成了一年中回去省亲探家的固定节日,年复一年。

这里的村庄很小,仅有28户人家,且大多已经搬到镇上。村落里,静悄悄的,偶有犬吠鸡叫声,街上不见人影。谁家养的鸭子,撅着屁股,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地在门前觅食。

“家里有钱的,都买房在县城里,条件差一点的,也都搬到了镇上。没人愿意回来。现在没房子,都说不下媳妇。”媳妇说。

田间地头拴不住年轻人外出闯荡的心。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老人将橙黄色的稻子,铺在马路边,任由来往车辆一趟趟碾压。

马路上挂起红色横幅,写着“谁家地里起了火,肯定要进拘留所”。

收割完稻子后,放眼望去,田里黄灿灿一片。布满了稻茬的土地需要再闲置一段时间,待过了白露节气后,开始种麦子。

中间这个时间段,农闲的老人下到田里,拾捡散落的稻穗。

人口净流出县城,走出去才是出路

同属正阳县,在庄稼和饮食上却有明显区分。媳妇娘家紧挨着淮河,属于正阳县最南边,再往南走就到了信阳,主食是米饭,田间地头种植的也是水稻,没有大面积种植玉米;作为对比,媳妇的小姑家在正阳县最北边,主食却是面条,盛产小麦、花生和玉米。

在当地人的认知里,虽然距离只有36公里,正阳县城却属于“北方”。

在外界的认知中,正阳也是粮食主产区,是“膏粱丰腴之地”,有“一半米一半面,掏钱难买正阳县”的美誉。

老家许昌的亲戚曾说,上世纪饥荒时,老家的人逃荒就一路往南,到驻马店,因为这里不缺粮。

这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从正阳县城穿街而过,能看到马路边墙体上写着“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标语。

不错,正阳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曾被认定为“中国花生之都”。

不过有数据统计,驻马店总人口800多万,常住人口却只有600多万。

作为对比,省会郑州常住人口988万,5年人口净流入185万人。

一个每年人口在净增加,一个人口净流出。驻马店200万人到哪去了呢?从正阳一个县城的情况,能够大致看得出来。驻马店是人口净流出城市,拥有几百万的外出务工人口。

对于年轻人来说,安分守在农村,已然不现实。走出去,才是他们仅有的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