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金撬动大扶贫
“没有村里的‘小银行’贷给俺2000元扩大养羊规模,这会儿咋能住上这小楼!”3月26日,谈起脱贫致富的经历,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村民李学军幸福从心底漾出来。
父母年迈,妻子身体又不好,家里就靠李学军一人苦撑,曾经是穷得叮当响。2006年,西刘庄村被定为国家互助资金项目试点村,整合扶贫资金50万元,成立了贫困社区资金互助社。李学军一咬牙,凑够100元首批入社,拿回“贷款”买羊羔,不到一年连本带息全还清。如今,他家仅常年存栏的肉羊就有六七十只。
“互助社可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大靠山!”村支书刘随申感慨,它让国家扶贫资金“活起来”,变为入社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小额贷款,循环使用、滚动发展。
“贷款必须用于贫困户生产创收。”刘随申强调,农业种养对资金需求“急”、需求“频”,耽误几天就可能“盈转亏”。为贷款设置一年的最长期限,就是要保证资金及时收回、及时借贷。
打开互助社《社员手册》,可以看到互助资金借贷流程颇具“专业范儿”:
防风险,社员须组成5户贷款担保互助小组;资金保值,按贷款余额适当收取0.8%的月息;利益均沾,入社自愿缴纳一定社费,多缴多贷,300元封顶最高贷1万元,退社归还社费;强化信用,互助小组任一成员未如期还贷的双倍计息,其他成员不批新贷款……
走进互助社,小黑板上的“借收款公布榜”账目十分细致。“每笔借贷都有存档,至2015年年底,全村有劳动能力的216户村民全部入社,累计借出1210笔、4869500元。”互助社会计傅邦奎介绍,利息中的四成计入本金,六成用于互助社管理,本金近十年已增至60多万元。
有了创业本金,村民发挥一技之长,靠着村旁的大山纷纷当上了羊倌、菜农、果农,养羊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更宝贵的是互助资金带来的‘附加值’——诚信。”县扶贫办副主任科员孙长安说,近十年间仅出现一户因出车祸无法偿还贷款,担保小组和理事会成员主动凑钱补齐。
扶贫资金循环使用,破解了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资金难,贫困户创业的热情被激发。
“俺村的果子很快就要出口啦!”最近,叶县新店镇刘文祥村村民童路军挺忙,忙着给自家15亩美国黑李子和油桃改施有机肥,忙着联系安装物理杀虫灯,筹划水肥一体化和滴管喷灌设施安装。
村支书朱国伟介绍,春节前村里两个专业合作社与洛阳进出口检疫局商定合作建立黑李子等农产品出口扶贫基地,按照标准,不少果林需建设完善。
“资金不是问题,村资金互助社是咱的后盾!”童路军笑着说,“2006年俺跟着村干部带头种果树,如今全村已发展黑李子、油桃3000余亩,亩均收入近万元,乡亲们争相甩掉了穷帽子!”
小资金撬动大扶贫。目前,叶县已有111个村建立了资金互助社,资金总规模达2885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55亿元,3000余户贫困户稳定脱贫、6000多户逐步脱贫。
村村有“银行”,户户能“贷款”,发源于西刘庄村的互助资金在全县遍地开花,开辟了农村金融扶贫新模式,为国家全面开展社区滚动发展资金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两次在叶县召开现场观摩会,向全国推广“叶县模式”。
据悉,叶县今年计划在近30个贫困村再安排互助资金项目,全县互助资金社将超过150个。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攻坚工作部署,力争2017年实现整县脱贫目标。
记者感言
50万元扶贫资金,若“撒胡椒面”搞救济,恐怕早花完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济困的根本目的,不是用国家的钱把贫困人口“养起来”,而是用精准脱贫帮他们找到合适对路的方法,拔除穷根,实现自给自足奔小康。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西刘庄村小资金撬动大扶贫的经验能复制、可推广。正如村支书刘随申所言:“互助资金不照顾一小部分人中的一大部分,只照顾一大部分人中的一小部分。”话听着绕口,却昭示出互助社的发展内涵:不放人情款,不垒大户,只作为贫困户生产创业的启动金,实现扶贫资金利用和扶贫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