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包”危害大

04.06.2015  19:29

“红包”虽小,危害极大。从近年来江西省纪委查处的案件分析,多数腐败分子都是从收送“红包”开始,胆子越来越大,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委横下一条心,高位推动“红包”治理。(6月2日 新华网)

受历史影响,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社会交往中,逢年过节,来往人情,送“红包”、收“红包”已经成为一种风序良俗。然而,近年来,经过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浸染,在不良的政治生态中,“红包”表面是人情往来,本质却是利益交换、权力寻租、政治投资:没有权力的人不会收到“红包”;有实权的、关键岗位的,各种“红包”则会纷至沓来。从某种程度上讲,红包已经成为一些干部腐败堕落的关键诱因:在他们看来,红包是礼尚往来的正常行为。事实上,这种打着人情往来旗号、包裹利益输送的“温情公关”,如同腐败“引线”一样,让干部松懈麻痹,一步步被拖下水,并最终就被“温水”煮了“青蛙”!近年来,我国各地频频曝出腐败官员落马后浮出的红包问题,不论是“落网的苍蝇”,还是“入笼的老虎”,大都有收受红包的情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在中央反腐高压下,制度“笼子”越扎越密、越扎越牢,从中央到地方下大力气治理“红包”歪风。比如江西省,自2013年9月开展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对收送“红包”坚持发现、问责、通报多管齐下,严肃兑现纪律,严惩心存侥幸者和顶风违纪者,截止2015年4月,全省三级廉政账户收到“红包”及其他违纪款1.56亿元,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红包”问题118个、处理155人,先后免职33人。类似通报在全国各地屡有披露,但是像江西省这样明确指出“当官不能收送‘红包’,收送‘红包’就要丢‘官帽’”的并不多见。这也无疑会在江西党员干部中起到极其强烈的警示震慑效果。

“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小小红包,我们须要关注的不只是其金额有多少、分量有多重,更要深思其屡禁不止背后的问题。治理干部收受红包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在通过打击形成高压态势的同时,构建出有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设置和追究机制:通过严查严打建起拉起纪律“红线”,让干部“不敢”收受红包;通过建章立制布起约束“防线”,让干部“不能”收受红包;要通过宣传教育建起思想“底线”,让干部“不想”收受红包……通过强化权力约束机制、完善监督控权、压缩寻租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对干部收送红包行为的约束力与震慑力。

》投稿须知 》申请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