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来临 一年中最热时间即将开始
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将从今天开始——今天,农历甲午年的小暑节气来临。关于小暑,唐代诗人元稹写道:“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小暑节后,很快将进入三伏天,不仅有高温肆虐,还有雷雨横行,在这冷热相激的季节,我国都有哪些古老的习俗,该如何更好地饮食起居呢?
【小暑不小】最高气温纪录不比大暑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表征气候最明显的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思是说,小暑还不够炎热。不过,你要是因此就仅因为名字中带“小”就轻视它,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据中央气象台资料,全国近29%的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大暑期间则为26%。可见小暑之热更具爆发力,大暑之热更持久。名分虽有大小,但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生活中可不能掉以轻心。
另外,小暑的名字和大暑相对,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一样双双出现。省气象台专家介绍,二十四节气命名主要有表露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情况,“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一个季节的开始,而小满、芒种等则是表现物候现象的,而小暑、大暑则是预示气候变化的。
【气候特征】11天后将入伏,高温雷雨主宰天气
对于小暑后的气候变化,古人曾用“三候”来诠释: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形象地用风和动物的表现,勾勒出一张渐行渐热的气温变化图。
而在今天,我们更习惯于用地区来分别描述天气变化。省气象台专家表示,小暑过后,淮河、秦岭一线以北地区开始了雨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明显会使降水增加,且雨量较集中。对我省来说,主要影响信阳、南阳一带。而全省其他地区在这一时期气温有新的抬升,持续性的37℃以上高温天气可能性增加。另外,强对流天气更加频繁,雷雨的威力再上一个台阶,从“闷鼓”逐渐变为“惊雷”,同时伴随闪电、狂风等,“好莱坞大片”式的乌云漫天、短促急快的暴雨开始频繁登台。
小暑一过,就将迎来伏天。俗话说,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说,冬至当天就算入九,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今年7月18日,是正式入伏的日子,距小暑11天。
入伏就代表着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来,而穿插在其中的将是神出鬼没的对流天气。因此,小暑过后,高温和雷雨将联袂主宰我们的天气。
【民间习俗】食新、晒红绿,头伏之日吃饺子
在二十四节气里,小暑特色鲜明,在历史演化中,各地都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因为此时“暑”气始盛,又不时有冷气侵扰,与小暑有关的习俗,围绕“吃”的比较多。
民间素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一说。在我国古代,每到小暑,都要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新酒。
唐朝时,小暑前后的“六月六”正值农闲,农村妇女都要寻空回娘家看望父母。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晒红绿”——寺院翻经,民间晒衣,人们在这一天把衣物、书籍等拿出来晒,以消除霉气。
在小暑过后不久的头伏日,也是古代一个讲究的日子,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头伏日这天,跟冬至一样,老百姓也会吃一份饺子,据说是因为入伏后人们食欲不振,常比平日里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养生食品】黄鳝莲藕绿豆芽,小暑之后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到来,因为天热潮湿,暑气、潮气并发,这一时期的养生显得特别重要。在古代,传统养生讲究食补,民间流传有小暑吃三宝——黄鳝、莲藕、绿豆芽的说法。
“小暑黄鳝赛人参”,最滋补、最味美的是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这时候吃鳝鱼,可以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不仅美味,而且大补。
莲藕营养又消暑,有凉血、滋阴、清热的功效,对于治疗夏季常见的流鼻血等更是小菜一碟。
绿豆芽,做法简单,清脆爽口,又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道家常菜。而且因为热量很低,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以促进肠蠕动,还是夏季瘦身的佳品。
除了这三宝,据记者了解,鸭蛋、莲子、章鱼、茼蒿、豌豆、茄子等,都是这一时节对人体非常好的食品,推荐大家食用。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