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小升初“泄题谣言”给民办培训机构敲响警钟
6月30日中午,网络上频现“小升初提前泄题”的言论,声称:郑州一些民办培训机构提前拿到小升初评价工具,有些机构还提前让学生们连夜背答案。经警方调查,网络上流传的评价内容的图片,系郑州市一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联系评价学校,在开考后将题拍出,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答题,并进行网上传播。目前,相关人员已经被警方控制。(详见今日报社AⅠ·04版)
家有小升初考生,注定是一件令人倍感焦头烂额的事。任何与小升初相关的信息,都令家长魂牵梦萦,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更是令家长心惊肉跳。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背景中,家长焦灼的心情不难理解。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竟然有人利用家长焦灼的情绪制造混乱和恐慌,甚至不惜为此炮制谣言。这些人,居然还是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
“知道我们为啥不让家长拿走我们的每次预测卷吗?为了保护我们的老师,因为考的都讲了,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培训机构员工如此赤裸裸暗示,分明是在炫耀能“提前搞到考题”。《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以来,泄题、作弊已不仅仅是一种不光彩行为,性质严重者已涉嫌犯罪。没想到,时至今日仍有人以此来自吹自擂,活脱脱演绎了“利令智昏”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值得警惕的是,利令智昏者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多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曾发布类似的信息。由此带来的疑问是,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还是代表机构的职业行为?
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培训机构都难辞其咎。如果是培训机构“授权发布”,培训机构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即使是员工个人行为,培训机构一样难逃疏于管理的追问——这些触目惊心的广告就发布在员工的朋友圈里,难道培训机构对此毫不知情?如此利令智昏,视法律法规如无物的员工,到底是如何通过内部考核的?多家培训机构员工为泄题谣言煽风点火,实际上暴露出的是一种混乱无序的行业生态——随着业内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某些从业者试图以剑走偏锋的形式赢得关注,全然不顾面对着怎样的道德和法律风险。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通知强调,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按照通知要求,专项治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集中整改,于2018年底前完成;第三阶段,专项督促和检查,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阶段的排查摸底刚刚结束,几家培训机构就以这样的形式浮出了水面,这无异于一种挑衅——无论是否真的“押题”成功,以此来招徕生意,本身就是在“强化应试”。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核心价值在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不是通过书山题海强化应试教育的压力。参照构建良好教育培训秩序的总体要求,涉事培训机构需要反思的内容,显然不只是“管理不善”。
面对沸沸扬扬的网络谣言,郑州市教育局的做法值得称道:先约谈涉及的民办培训机构,责令其做出书面情况说明;然后公开工作人员要遵守的“三项纪律”和“十项规定”,以及评价日当天具体的工作程序安排。正是因为反应快速、态度诚恳、公开及时,此次网络谣言迅速得以平息。由此,也为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正所谓“谣言止于公开”,如果能多一些开诚布公的交流和开门纳谏的公开,网络谣言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