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将打造历史文化传承轴 还“静”于胡同
东城将打造“历史文化传承轴”
纵横阡陌、充满着浓浓京味儿的胡同也许是展示北京古都风貌、京城风土人情最好的“活化石”。风貌保护要做,居民住的是不是方便舒适同样重要。如何让居民不离开生长之地,还能让日子更加宜居?“十三五”期间,东城区将以南锣鼓巷、东四三条至八条为试点,摒弃传统的大规模商业开发,还“静”于胡同,还“适”于居民,并在东四地区原有“准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将整个文保区列入“准物业”管理范围。
“十三五”时期,东城区将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轴”,完成南中轴、太庙等环境整治项目;重点打造前门东区、南锣鼓巷地区、东四三至八条地区等一批“历史文化精华区”,基本完成旧城改造、更新和古都风貌保护任务。完成天坛周边、南中轴、太庙等环境整治项目;完成东堂子4号、6号、宁郡王府、清末太医院等文物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修缮腾退。
现状
“原住民”人均面积不足10平方米
东城区的历史街区有18.5片,面积达10.35平方公里,这就占到了全区总面积的1/4,是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地区。除了拥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市、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4处,其中国家级35处,市级71处,区级58处,另有普查登记项目193处。各种挂牌保护院落413处。北京的中轴线,7.8公里都在东城区的辖区之内。但与此同时,全区共有平房近20万间、330万平方米。简易楼房超过200栋,面积达19万平方米。在历史文化街区之内的平房就有14万间,9.8万户约30万居民居住在平房区,其中三、四类危旧房约占平房总量的70%。
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部分文保单位被长期不合理占用,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因缺乏管理被拆除。”就在这些代表着京味儿文化的胡同和平房区里,居住了几十年“原住民”还过着几代同堂的生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密集的人口带来了环境的脏乱:开墙打洞、私搭乱建等现象严重,安全隐患突出。在这样紧迫的生存空间里,还聚集了大量从事“五小”行业的外来人口。
规划
维护历史风貌保护区整体性
地点:南锣鼓巷地区
帽儿、雨儿、蓑衣、福祥胡同
今年5月,记者曾在雨儿胡同体验了一天,这里的居民每天都要为上厕所发愁,为洗澡犯难,下雨时还要担心屋顶漏雨。能搬到新楼房或者老房子能得到改善,是居民们最大的期盼。昨天,张家明首次向媒体透露,南锣鼓巷地区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正在集中开展居民申请式腾退工作。自9月14日正式接受项目范围内居民腾退自愿申请以来,截至11月27日,共接受居民申请登记313户,目前已经签约91户。其中选择定向安置房源的79户,居民将住进城锦苑的新楼房。
南锣鼓巷地区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位于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是目前北京旧城保存最完整、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但四条胡同中居住了1825户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有8.54平方米。为了“留住老北京原生态和乡愁”,东城区并没有在修缮整治工作上“剃平头”“一刀切”,而是对项目范围内的院落、胡同风貌进行全面修缮整治。在具体修缮整治中,严格遵守旧城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的控制,合理利用内部空间,在户内或院内增加厨卫设施。
张家明表示,东城区在旧城改造中遵循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策并举”,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了中轴线历史文化传承、前门整体修缮改造、南锣鼓巷微循环改造、玉河遗址恢复保护、陈独秀故居合作共享等模式。在保持建筑、街区多样性的同时,维护着全区整个旧城特别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整体性。
推广胡同文化吸引文创企业
地点:东四地区
东四三条至八条
东四三条至八条位于东四西片平房区,这里的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早在1990年11月,东四三条至八条就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区”,今年4月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但这里同样存在着人口密度大、低端业态聚集、违法建设存量大、“城市病”现象严重的问题。
张家明介绍,这里将建设两至三处地下停车系统、部分地上立体停车系统。打造“风貌保护居住区示范院项目”,选择可行性示范院落,通过置换、合作、参与经营等多种形式,开展风貌居住区居住环境改造,形成外表古典、内部现代、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现代传统风貌住宅。同时,这里将打造便民商业中心,一方面以较低成本经营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文化生活消费品;另一方面塑造胡同片区外观形象,推广胡同文化特色,挤压胡同内无序和低端业态的生存空间,有助于产业更新。
在人口疏解产业方面,东四三条至八条将通过明确产业定位,“腾笼换鸟”的方式,吸引优质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形成区域更新发展的动力之源。与现已形成并初具规模的东二环东四段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相呼应,有效疏解人口。同时,这里还将打造四合院博物馆,引入、培育、孵化新生态产业。
-展望
整个文保区
推进“准物业”
张家明告诉记者,东城区在旧城改造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主动倾听居民意见,把旧城改造与改善民生、优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朝阳门、东四街道试行了老旧小区全面推行物业化管理模式,充分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名城保护的自觉性和创造力,支持居民、社区、在地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及专家、志愿者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中形成共享共治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通过社会治理促进城市的更新改造、维护和保持更新改造的成果,形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地区发展共赢的长效机制。
张家明特别强调,未来东城区将推进文保区“准物业”服务管理项目。“例如,在东四地区原有‘准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将整个文保区列入‘准物业’管理范围,制定‘准物业’管理规则,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