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语言不必宏大解读
据媒体报道,近日,上海政协委员张怀琼指出,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下流,如“屌丝、装逼、逼格”等。为此,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显然,“屌丝”这种语言现象被拔高到了破坏汉语的高度,无疑让人“不明觉厉”。因为,如果说屌丝等词语因不雅而该禁用,那么粗俗、猥琐、下流这类词是不是也该去除呢?而从汉语保护角度看,假使真如张怀琼委员所说,屌丝等词极具破坏性,必须立规限制,那人们无疑会替汉语的生命力着急。
幸好,事情并没那么糟,这只是张委员对网络语言的宏大解读。事实上,前些年,有人对“火星文”也有过不满。因为这种网络语言不仅杂糅了英语、日语等语言的部分字词,还会对汉字进行解构和挖掘,所以很少有成年人能看得懂。彼时,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火星文入侵”,他们认为“火星文”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与规范性,并站出来呼吁“封杀”和“围剿”。
举一例子来说,“3Q得orz”就是一个难懂词。乍一看,很多成年人就会认为这是鬼画符。其实,“3Q”就是“thank you”的音,“orz”像是一个人跪伏在地上,它借用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3Q得orz”意思就是“感谢得五体投地”。这种语言交流起来不仅有趣而且颇具个性,其创造者们的奇思妙想也可见一斑。可时至今日,我们也并未看到它让汉语受了多重内伤。
毫无疑问,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当然需要大力弘扬。但是,这并不等于要强制让“屌丝”一类词绝迹。语言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汉字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为先人的包容求进。也正因为各类单词不论俗雅,都得以保存,我们才有近义词、褒义词、贬义词等词类之分。基于此,随着生活实际的需要,也才有了多种可供我们选择的文体。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密码符号,它原本就是在特定的群体中传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屌丝”只是一个自嘲用语,并且它已渐变为一个中性词,人们以此互称,并无不妥。而一些电视主持人若在节目中使用“屌丝”一词,这可能会与节目要求相冲突。再比如,官方文件中出现“火星文”也不妥,因为它会削减文件精神的威严和传播效率。
要知道,宏大解读过多,有建设性的微言大义就会越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们上网本就是为了休闲娱乐,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如果专家对网络语言总是习惯性“细思恐极”,政协委员未经调研就谏言封词,那么专家就可能变“砖家”,板砖就会袭来,代沟只会愈发难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