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公平?

21.08.2015  16:21

19日,3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2015级本科新生来清华大学报到。记者从清华大学招生办获悉,2015级清华本科新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占比9.6%,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的考生接近1/4,针对“寒门学子”的自强计划和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共录取新生330余人,超过总招生规模的10%。(新华网)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更多的优势资源也加速向城镇集结。教育资源也只能顺随这样的趋势。生活在发达地区的城镇孩子,从小就有着先天优势接受着先进的教育,而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孩子可能连一本读物都是奢望。“寒门学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他们上大学要付出更多。武大四大名嘴之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尚重生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尚重生提出了担忧: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会安定。

事实上,中国的教育界已经着手解决教育中的不公平。今年,国家首次在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行了定向招生计划。72所中央部属高校在21个省区的贫困地区录取了学生约3000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东部省市的151所省属一本高校录取学生近7000人。初步统计,在这约1万人的新生中,超过70%的学生是农村生源。

但笔者认为,为农村学生和寒门子弟单列招生计划的想法值得称赞,然而,至少从目前看想要付诸实践难度很大。从高考移民、高考加分、教育以及社会竞争不公平等乱象中可以推断,要有效实现该构想、真正惠及寒门子弟,还有着相当多的障碍。

要想真正解决这种寒门现象,首先要解决当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客观地讲,学校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首先是城乡差距。过去城乡差别没有这么大,近些年来有增大的趋势。教育要努力缩小这个差距,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差距,只靠学校是办不到的。一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要的看重农村贫困人群的短板发展。所以,我们在资源的再分配中应该更多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将更多的优势资源吸引到农村落户发展,试图扭转城乡差距。

给“寒门学子”留上学名额,这能是权宜之计,根本不能提升农村贫困孩子自身素质,不能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笔者认为,倒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的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才显得更加公平。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校舍,正规的图书室、计算机室,配备各种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另一方面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当前农村依然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由于工资待遇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绩效考核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目前学校教育水平不理想,很难招进教师,难以留住“新鲜血液”。同时,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为这些孩子提供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现在的福彩助学制度,中国福彩中心表示还会继续加大配套资金的力度,力争使达到条件的寒门学子都能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