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主焦强的种粮秘笈
6月11日,笔者采访焦强时,他正在把刚收获的“晋麦4001”小麦良种收仓入库。晚熟品种“晋麦4001”是他第一年制种,他捧着麦子自信地说:“一亩地达到1400斤产量,今年赚了!”
在桐河乡祥宏农机专业合作社,46岁的焦强向笔者侃起了他的“种粮秘笈”和现实感受——
品种多样性很关键
“晋麦4001”、“衡观35”、“兰考198”、“濮麦9号”……一连串的小麦良种名字从焦强嘴里跳出来有着不一样的亲切感。
“种粮面积大,保持品种的多样性很关键。这些年气候反常,如果单一种植一两个小麦品种,一旦受灾,产量就得不到保障,风险就会加大。”他说,“品种一多就不一样了,正常年份都高产,就是遇到灾害,有的品种减产,有的品种仍能增产,拉一拉手就持平了,照赚不误。”
焦强告诉笔者,种哪个品种就要了解这个品种的特性,就像交朋友,只有了解这个人的品性,你才能和他交上朋友。比如说:“兰考198”属于软质白麦,品种早熟,面粉雪白,蒸出来的馒头很疏松,口感好;“晋麦4001”含糖高,蛋白质含量可与鸡蛋媲美,穗大籽粒多,虽然晚熟却高产……对品种特性的准确把握让焦强种的小麦不仅高产稳产,而且销路也相当紧俏,乡亲们都笑称他种着800亩“万能田”。
科学种田有钱赚
收成好不好,种法很重要。要想多打粮,科技帮大忙。焦强说,种地虽然不是高科技活儿,但窍门也不少,就像做一道菜,不同的人去做,味道就不一样。
种小麦这道菜,焦强能做出自己的风味儿。
首先是耕作,要深松深耕。这样做保墒耐旱,小麦扎根扎得深,根系发达,吸收营养多,增产的潜力就大。其次是施肥,要多管齐下:一是播种时用生物拌种剂,能中和土壤里的化肥残留,既能改善土壤又能保证品质;二是要以施小麦专用肥为主,便于小麦吸收;三是要坚持秸秆还田,原本一亩地要100斤化肥,还田后80斤就可以;四是要有机肥无机肥合理搭配,这样才能给力小麦生长。
焦强自豪地说:“今年,我的‘晋麦4001’一亩地能达到1400斤,‘兰考198’能达到1100斤,‘衡观35’能达到1000斤,这都是科学种田立下的功劳。”
焦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秋季种一季可以支付每亩400~700元的土地租赁金,种一亩小麦得投入农药、化肥、种子成本200元,机收机种带人工要投入450元,一共是720元;小麦平均亩产为1000斤,市价每斤一块一,能卖1000多块;去除成本,一亩地净赚300元左右。别小看300元,800亩地算下来,夜里睡觉都能笑醒。
种粮也有“老大难”
种粮有钱赚,难题也不少。赚钱之乐和现实之忧也有让焦强纠结的时候。
“现在种粮的最大‘瓶颈’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焦强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像我这样的家庭农场主就有这样的顾虑,小家小户更不用说了。”
这些“症结”归结下来有这么几点:一是农田水利配套相对较弱。家庭农场农田水利配套资金短缺,普遍性的、大规模的设施投入难以完成,期待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二是大宗粮食作物效益偏低,投入偏大,收益值比较小。必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走规模化道路,降低成本。三是农业保险等保障性措施落实不规范。当下气候多变,十年九旱,农业受灾面积大,农业保险赔付过大,很多赔偿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积极性。四是常常面临贷款难。贷款利率较高,而且承包土地没有地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这样就造成了很大被动,很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
最后,焦强告诉笔者,身为种粮大户的家庭农场主不能指望伸手要补贴,要自己养活自己。现在他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粮田附近开塘蓄水,涵养水源,用来应对时常来临的干旱。他认识到,有限的地下水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只有涵养水源留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才能维持用水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全国的种粮大户都这样做,咱们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得到极大改善!”焦强说。